宏觀調控凸顯三大改革迫切性
今年上半年,針對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投資增長過快、部分行業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等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出臺了多項調控措施。隨著調控作用的逐步到位,經濟運行中的不健康因素得到有效抑制,實現全年經濟軟著陸的目標,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但透過本輪調控,經濟運行中暴露出的種種矛盾也引起上上下下廣泛關注。
最近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從根本上說是結構、體制和增長方式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根子上都要依賴于相關改革的配套和推進。權威人士認為,在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的關鍵時刻,改革,也處在新的關口。
“投資熱、消費涼”,結構失調的矛盾急需校正
投資增幅一度居高不下,是本輪經濟局部過熱的主要“發動者”。今年1-4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達42.8%,其中房地產投資增幅達34.6%,在投資高位運行的拉動下,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高燒不退”,煤電油運供求關系全面繃緊。針對這種狀況,中央及時出臺調控措施,牢牢把住土地和信貸兩道閘門,有效遏制了固定資產投資大干快上的勢頭。5-6月,各項投資增幅開始理性回落。
和投資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消費市場卻一直顯得增長乏力。來自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03年,我國消費率僅為55.4%,是1978年以來25年里最低的水平。
“投資熱、消費涼”的背后,反映的是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失衡,凸顯出經濟總量和結構的矛盾。
結構失衡的矛盾需要以改革為動力加以校正。早在本輪宏觀調控一開始,中央就牢牢抓住問題的實質,不是簡單地限制幾個過熱行業的投資規模,而是堅持控制經濟總量和調整結構相結合、有保有壓的原則。除采取加強土地管理、控制信貸增速、提高建設項目資本金比例等控制總量的措施外,同時加大對社會經濟結構中的薄弱環節的調整力度,著力對農業和糧食生產以及社會、衛生、教育、科技等公益事業和服務業發展給予重點支持。比如“三農”支出,中央財政比去年增加了300億元,投資800億元用于西部大開發十大重點工程。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推進,使大量的“真金白銀”流入農民口袋,為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奠定了比較扎實的基礎。
據測算,居民消費每增加1%,可拉動GDP增長0.8%。專家指出,隨著過熱行業逐步得到控制,消費問題也更加突出。要解決供給和需求的平衡問題,應將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
從目前來看,改革的取向應圍繞幾方面著力進行:一是繼續大力推進農村的各項扶持政策和改革措施,進一步推進農村的各項改革,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充分發掘9億農民的消費潛力;二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努力創造新增就業崗位,擴大就業;同時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只有把改革發展、結構調整和擴大就業結合起來,通過增加人民收入提高消費傾向,才能切實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