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農機作業質量管理的問題與對策
農機作業質量是衡量一個區域農業生產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農機作業質量的好壞,不僅關系到農機管理部門的聲譽和農機化事業的發展,而且直接影響著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
新疆伊犁州黨委、政府十分重視農機化事業的發展,把農機作業質量列入效能建設考核指標體系,用來評價農機管理部門的工作業績。
伊犁州直農機管理部門始終把農機作業質量管理做為各項農機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一是認真貫徹落實《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了先進適用農機具的更新力度,提高了農田作業的裝備水平。到2008年6月底,州直擁有農機固定資產總值9.32億元,農機總動力達到101.36萬千瓦,拖拉機總數為38815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為12244臺(73.55千瓦以上的拖拉機765臺),小型拖拉機為26571臺,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為27572臺(架),大中型配套比1:2.25,小型拖拉機配套農具為21022臺,畜牧業機械12510臺,特色農業機械增長迅速,耕、播、收機械化程度分別達到99.03%、92.84%、57.29%,超過了自治區和全國的平均水平。
二是開展了以提高農機作業質量為核心的農機化示范區建設,州、縣農機部門在政策、項目、資金、技術等方面向示范區傾斜,配備精良的農機作業機組,嚴格執行農機田間作業標準,示范區內農機作業質量明顯提高,已成為農機科技推廣和作業質量的示范窗口和樣板。今年上半年已建成農機化示范區65個、30.83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機械化示范區19個、3.46萬畝,水稻生產機械化示范區 2個、0.25萬畝,牧草生產機械化示范區 25個、 24.9萬畝,特色作物機械化示范區19 個、2.22萬畝,輻射面積達到102.8萬畝。
伊犁州直農機作業市場很大,有耕地面積28.59萬公頃,農機戶32625個,從業人數39628人。盡管伊犁州直農機部門不斷加強農機作業市場管理,但是從整體上來說農機作業質量較低,處農機化示范區以外,大部分耕地作業達不到農機田間作業質量標準,更落后于周邊兵團團場的水平,這與州直農機裝備水平和機械化程度較高很不相符,現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1、伊犁州直農機作業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
1.1 農機作業許可證發放不規范
農機作業許可證是農機管理部門對將要參加農田作業的農業機械進行檢驗,對符合作業要求、技術狀態完好的農業機械準許參加農田作業的憑證,凡是達不到作業要求、技術狀態差的農業機械不予發放,不許參加農田作業。經調查,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今年上半年,參加春耕生產的大中型拖拉機6700臺,有作業許可證的4500臺;參加跨區作業的聯合收獲機700臺,有跨區作業證的620臺,作業許可證的發放管理不嚴,沒有標準,大部分是在拖拉機檢審驗過程中,同時發放,既沒有技術檢測,更沒有在農田實地作業進行質量檢查,從而造成有作業許可證的拖拉機下地作業,沒有作業許可證的拖拉機照樣干活的局面,且沒有任何獎懲措施。
1.2農牧民認識不到位
廣大農牧民自覺監督意識差,自我監督不力,只想把種子播下去就行了,對農機作業質量好不好,播行直不直不太關心。他們沒有真正認識到農機作業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另外,既使有些農牧民重視農機作業質量,但是不了解農機田間作業質量標準,不掌握檢查方法,也無法實施有效的監督,特別是農忙時節,作業機具緊張時,能找到拖拉機干活就行了,更談不上對作業質量的要求和監督。
1.3 農機手技術水平較低,缺乏責任感
近年來隨著伊犁州農機具的快速增長,產生了大量新機手,一些機手不掌握農機田間作業技能,造成作業質量差;另外,一些農機手缺乏責任感,唯利是圖,沒有嚴格按照《農機田間作業系列標準》作業,耕地出現耕深不夠、重耕、漏耕,地邊地角不整齊; 整地作業達不到松、碎、齊、凈、平、墑的要求;播種播不到頭、播不到邊、播行不直,交接行偏差過大,由此引發許多田間作業質量糾紛,上半年受理農機投訴5起,影響較大的農機作業質量投訴2起。
1.4 農機作業市場不規范
由于部分農機戶為了降低成本,節約開支,機車能動就不修,湊合使用,從而造成動力不足,功率下降,直接影響作業質量。有的機具已達到報廢期限或技術狀態差,仍繼續作業,作業質量參差不齊,作業收費標準在某些鄉、村浮動大,甚至有的老舊機車降低收費標準,將技術狀態好的機車擠出本地作業市場,擾亂了農機作業市場秩序。
1.5 農機部門缺乏對農機作業質量實施有效的監督管理
目前州直各縣市農機管理執法人員少,每個鄉農機管理站從事農機工作的只有1-2人,在編不在崗,有人在冊無人干活,甚至有的鄉站出現空殼現象,究其原因:一是一些縣、鄉領導不重視農機工作;二是長期以來鄉級陣地建設沒有投入;三是基層農機人員待遇較低,留不住人。面對州直28.59萬公頃耕地和1.2萬臺大中型拖拉機作業機組,有限的縣、鄉農機管理人員在經費、交通極為困難的情況下,難以實施監管。
1.6 農機部門對機手培訓、考試、考核不到位
多年來,農機管理部門只重視新機手考照培訓,未能做到嚴格的田間作業技術培訓,只重視對上路機手的法律法規宣傳,對參加田間作業機手的宣傳不到位、不全面。對新機手理論考試缺少田間作業操作知識測試,更沒有機具安裝調試、田間實地作業等內容。培訓出的新機手只會開車,又不會精耕細作。每年的檢審驗只查機頭,不查機具,缺少對機手的考核。
2、深刻認識提高農機作業質量的重要性
2.1 提高農機作業質量是落實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具體表現
近年來,伊犁州直大中型農業機械快速增長,得益于國家、自治區購機補貼項目的實施。2007年州直獲得國家、自治區國家購機補貼870萬元,購置大中型拖拉機257臺,農機具548臺(架)。2008年獲得國家購機補貼2400萬元,購置大中型拖拉機564臺,配套機具2125臺(架)。這些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進入農機作業市場后不但改善了農田作業機具的裝備結構,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的高效低耗,同時提升了農機田間作業的技術含量,淘汰了一大批落后、老舊農業機械,促進了田間作業質量的提高。
2.2 提高農機作業質量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保障
農業機械在操作過程中,其使用的最終結果反映在作業質量上是否能滿足農藝要求,生產的農產品是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質量、增加了效益。適時作業,嚴格遵循農業技術要求和農機田間作業標準,充分發揮農業機械效能,達到作業質量要求,對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提高產品質量、節約生產成本有著重要意義,從而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2.3 提高農機作業質量是農機戶增加收入的生命線
目前,農機戶購買農業機械開展作業服務的目的是為了發家致富。農機戶要想占有作業市場,并鞏固和不斷擴大作業市場,就必須高度重視提高農機作業質量,精心保養、維護和調整機具,嚴格執行農業技術要求和作業規范,并在農藝最佳作業期完成作業,以高超的技能和優質的作業質量,贏得被服務的農牧民的信賴,才能占穩市場,擴大經營范圍,增加農機經營收入,過上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2.4 提高農機作業質量是縮小與兵團農機管理差距的現實要求
由于伊犁州直地方系統與兵團團場在農機管理體制、農戶組織程度、土地經營模式等方面有所不同,地方系統農機作業質量一直遠遠落后于兵團團場。兵團團場全面實施以加強農機基礎建設為保障,以提高田間作業質量為中心,以實現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為內容的農機管理標準化,在農機管理上堅持“五統一、五規范”即:統一作業標準、規范作業層次;統一收費標準、規范收費方式;統一市場管理、規范市場秩序;統一庫區建設、規范機具停放;統一技術培訓、規范隊伍建設。這些做法很值得我們在抓農機管理工作,提高作業質量上借鑒學習,縮小差距。
3、提高農機作業質量的對策研究
3.1 切實轉變農機作業質量管理的思想觀念
農機作業質量管理是一項社會性的工作,需要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農機部門的管理監督、農牧民廣泛參與,齊抓共管才能出實效,而不是農機部門一家的事情。縣、鄉黨委、政府要認識到抓好農機作業質量,能夠提高本地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機管理部門更要增強責任意識,把農機作業質量管理放在帶動整個農機工作的高度,擺在突出位置上來抓,通過抓農機作業質量,提高農機管理水平,樹立良好的形象,重鑄農機輝煌;廣大農牧民群眾要有對自己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履行起自覺監督的責任,形成一對一,面對面的群眾監督的生動局面,種好莊稼增加收入;做為農機經營者,在當前農機作業市場開放,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新形勢下,更要有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主動學習農機田間操作技能,認真檢修、調整機車,保證機具完好率,在提高農機作業質量上下功夫,保質保量的完成農田標準化作業,才能維護好自己的利益。
3.2 實行土地集約化經營,解決好大機具與小地塊的矛盾
伊犁州直目前土地經營以戶為單位,規模較小,每塊條田由許多農戶土地組成,每戶地塊寬窄不一,家家戶戶土地之間都有田埂。經過多年耕種,受到田埂的阻隔,每戶之間土地越來越不平整,不利于大型農業機械作業,更談不上保證作業質量。這就需要采取土地置換、整合,破除田埂等方式,實行土地集約化管理,以條田為單位集中連片,統一作物品種、統一農機作業、統一科學管理等內容的集約化經營,使大型農業機械有施展本領的用武場地。
3.3保證農業機械的技術狀態完好
保持作業中的農業機械技術狀態的完好是提高農機作業質量的首要條件和重要保證,農業機械只有在技術狀態完好的條件下投入到農業生產中,才能夠保證作業質量達到農藝要求。保持農業機械技術狀態完好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作業前按要求對投入作業的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要進行徹底檢修,做到需修的必修,該換的必換,不留任何故障隱患,保證拖拉機及農具技術狀態完好。二是按要求對農機具進行技術保養,其目的是清除隱患,避免故障,保證機具經常處于完好的技術狀態以提高作業質量。三是按要求操作。無論是拖拉機還是配套農機具,在使用時都必須按照所要求的技術操作規程進行操作,這是保證農機具技術狀態完好和延長使用壽命的最基本常識。
3.4 規范作業許可證的發放
農機管理部門要嚴把農業機械進入作業市場的準入關,規范作業許可證的發放標準。一是農機操作人員要取得駕駛證,持證上崗;二是對參加作業的拖拉機和配套機具嚴格進行技術檢測;三是實地考核,農機手操作農業機械在農田進行耕、耙、播、收等現場作業,考查其是否按照農機田間作業標準操作,犁、耙、播、收是否達到技術要求,對不符合要求的不發作業許可證,并列入黑名單,重點監控,不許下地作業。
3.5加強對農機手的管理培訓,完善考試制度
農機管理部門要認真開展農機手的復訓,加強農機田間作業標準和實際操作培訓等工作,讓機手真正掌握先進實用的技術,掌握田間作業的要求。與此同時,要嚴把入口關,對新機手的培訓還要增加職業道德、農機具的安裝調整、實地作業等技術內容,考試也要增加相應內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造就一批具有較高素質、高技術水平的農機駕駛操作隊伍。
3.6制定農機作業質量標準和檢查辦法,加大農機監管力度
農機作業的加工對象是作物、土壤、種子、肥料、農藥等,因各種機械作業因地、因時、因作物等客觀條件的不同,必須依據各農藝技術要求制定相應的“農機作業質量標準和檢查辦法”,有利于農機作業質量的管理和統一,同時也便于群眾監督。農業機械在生產作業中受“農機作業質量標準”的制約,不僅有利于農機作業質量的提高,同時可以使農機,農藝達到最佳結合,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農機部門要在春耕、夏收、秋種等農機作業時節,組織農機管理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農機作業質量監督檢查,依法受理作業質量投訴,堅決從農田清出沒有作業許可證的機車,并進行處罰。實行農機作業驗收單制度,簽訂農機作業合同,規范機、農雙方的責任,優質優價。對作業質量好的農機戶,優先享受購機補貼、油料補貼政策。為加強農機作業質量管理,設立村級農機監督員或農機協管員,從農機服務費中給予一定的工作補貼。
3.7積極扶持農機農民合作社的發展。
根據農機化發展趨勢,今后應積極扶持農機大戶帶機、帶資組建的農機農民合作社,讓合作社控制一定的作業區域,這有利于農機部門有目標有針對性地傳達和宣傳國家相關的農機法規、政策,有利于進行管理、培訓、推廣和服務,有利于提高農機農民合作社整體經營水平和作業市場調控能力。今年新源縣阿熱托別鎮成立了農機農民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機化示范區+農(機)戶”的經營服務模式,統一管理、統一作業、統一結算,向農民開展代耕、代種、代收、植保等一條龍農機服務。春耕期間完成耕地4.2萬畝,耙地4.2萬畝,播種4.2萬畝,實現作業收入159.6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