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購重組帶來多重機會
讓市場人士大感意外的是:新年開始,B股井噴上漲,且大幅領先于A股市場。本周滬深B股市場繼續大幅上漲,尤其周三、周四甚至出現了上證B股指數幾度接近漲停的多年不見的壯觀場面,成交金額也成倍放大。統計顯示,自1月4日到1月20日收盤,上證B股指數漲幅達37.82%,深成B指漲幅為24.60%,而同期上證綜指漲幅只有8.12%,深證成指僅漲10.12%。從去年的12月20日算起,到今年1月10日收盤,上證B指更是出現連續14個交易日上漲,創下了B股市場有史以來連續上漲天數的紀錄。
其實,這一輪B股大幅走強于A股的內在原因主要是技術上的超跌。長期的下跌,使相當一部分B股具備了投資價值。過低的股價和良好的基本面,使一些更看重投資價值的戰略性資金包括外資開始陸續進入。而2005年8月管理層發布《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指導意見》的有關規定,使得B股及H股流通股東不能享受對價補償。受此影響,B股逆A股重挫。截至2005年12月31日,深滬B股累計跌幅分別高達22.17%和17.60%,而同期深證成指僅下跌9.28%,上證指數還上漲了0.16%。可見,2005年股改期間B股超跌相當嚴重,技術上存在強烈的反彈要求。
而估值低和制度變革預期也為B股打開了中線上漲空間。一方面,至2005年底,深B市場56只股票的平均市凈率在1.42倍附近,平均市盈率約為11倍。滬B市場53只股票的平均市凈率在1.15倍附近,平均市盈率在14倍附近。深滬B股市場的績優股的市凈率和市盈率更是明顯低于A股市場和香港市場的同類股票;另一方面,制度變革對B股市場的影響更為重要。當前實施的股權分置改革旨在使全體股東真正實現了同股同權,這就為A股和B股未來的合并奠定了基礎。
市場資金對“允許境外投資者戰略性并購A股”政策的預期和想象則成為B股市場覺醒的導火索。2005年12月31日,商務部、證監會、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工商總局、國家外匯局發布《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擬將A股對境外戰略投資者開放。盡管新政策并沒有涉及B股的并購,但其潛在含義使得市場浮想聯翩:第一,允許外資戰略性并購A股,很容易讓市場產生“B股已沒有存在的必要”的聯想。而B股退出市場的方式,一般認為有轉換為A股、上市公司回購,或轉換為H股掛牌(因為牽涉到內地交易所的利益而有一定的難度)。目前一般認為,最可行的方式就是B股在一定條件下轉換為A股。由于A、B股之間較大的差價,自然吸引大量投機資金搶籌B股,所以近期B股連續上揚;第二,目前在兩家交易所掛牌的86家B股公司同時擁有A股,外資要并購這些公司,相對來說,并購B股的成本更低。
因為B股一直允許外資(包括境外的合法機構和個人)持股并買賣,從這個意義上講,以前困擾B股和A股合并的主要法律障礙和經濟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消除。當然,因為人民幣尚未在資本項目下完全可自由兌換,所以目前B股和A股的合并還比較困難。
我們認為,目前關于B股的某些利好預期僅僅是B股反彈的外因,消息面僅僅是加劇了B股的超跌反彈力度而已。統計發現,漲幅居前的相關概念股中,大多是一些前期技術超跌極為嚴重的個股,如深市的長安B、京東方B、本鋼板B,上海的華新B等權重股。可見本輪B股超跌補漲的特征仍然比較明顯。
我們認為,經過本論上漲,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盡管A、B股股價差距仍然比較大,如到1月19日,AB股價格比超過2倍的有41家,接近總數的50%;其中更是有10只個股這一比例超過了3倍。但是,從市盈率水平來看,到1月19日收盤,滬市A股平均水平為17.55倍,滬市B股平均水平為16.98倍,兩者已經漸趨一致。而深圳市場A股平均水平為18.24倍,深市B股平均水平為11.64倍,深圳市場B股總體上優勢仍然比較明顯。
不管是從投資還是炒作的角度,A、B股價差比較高,且公司基本面良好,或公司基本面正在變好的有一定概念,如外資并購概念的B股值得投資者關注。如深市的“江鈴B”、“魯泰B”,上海的“友誼 B”、“伊煤B”。另外,“上工B”基本面正在變好,準備“抓好歐亞兩地整合”和現有產品的結構調整,上海市有關部門、大股東浦東區國資辦積極支持公司資產重組,股價比較低(1月20日收0.204美元;A股價格為4.62元,為B股的2.8倍),也有一定的機會。
(作者:聞岳春 出處: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