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菱線纜:一個“新國企”的湖南樣本
五年,從一個破產企業到產銷過12億元的企業;從每年需要國家2000萬財政收入支付職工生活費到實現利稅達8600萬元;又在全球金融危機的2008年,在國內大部分線纜企業處于困難的大背景下,始終保持每月盈利,實現公司成立以來資金流的第一次正增長……
4月18日,坐在記者對面,湖南華菱線纜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偉平談及五年來判若云泥的嬗變,已是泰然自若:"國有企業同樣可以經營好,關鍵是如何搞好其體制和機制的創新!"
并購保證了國有資產沒流失
湖南華菱線纜股份有限公司,由華菱集團、湘鋼、上海迪策科技、湘潭市經濟建設投資公司、湘潭電化等5家國有企發起成立。在國有大型企業湘潭電纜廠完全破產后,于2005年5月30日,以1.35億元收購湘纜的主體資產,正式接管這個處于困境中的老牌國企。
1.35億資金全部用于原湘纜職工的安置置換了湘纜3853名職工的身份,解決了2700多名離退休人員的醫保,償還欠職工的集資款及債務……
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時任湘潭市委書記)陳潤兒如此評價這次資產并購:"既保證了國有資產沒有被分塊出租,同時又保證了國有資產沒有流失,這次收購經營是國企改制最成功的,是理清資產關系最好的范例。"
而華菱線纜,也在原湘潭電纜廠的廢墟上以判若云泥的嬗變,走上自主發展之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國企"的湖南樣本。
總經理由董事會任命
"我們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制,每年兩次董事會對公司經理層進行動態管理。而總經理不由政府任命,是由董事會任命,總經理只對董事會負責。"公司員工告訴記者,并購重組后的華菱線纜,并沒照搬國企原有的管理模式,而是根據實際,進行了大膽創新。
依據新模式,在不違國家法律法規情況下,總經理發出的一切有利于企業的管理措施都可很快到位。公司副總經理李國棟認為"這樣的體制具有民營企業靈活的運作機制,解決了現代企業制度的滯后和規范的公司治理的缺失問題,也使按效益分配的方式成為可能。"
在管理上,華菱線纜推行高效率的"扁平化"模式。機關設五個部,副總經理兼任部長,在公司,記者看到,機關管理人員包括總經理在內都只有23人。副總兼部長使得公司產、供、銷、人、財、物等事項,一旦辦公會決定,便直接到了部室和個人,沒有了部門扯皮和推諉。
"人少了,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公司總經理丁偉平告訴記者,原湘潭電纜廠有職工近萬人,歷史最高月耗銅量僅570噸,鋼芯鋁絞線月產最高記錄為1200噸;2008年公司平均每個月的耗銅量就超過1100噸,月產鋼芯鋁絞線達2500噸,而職工人數只有650人。
"在打破了原來國有體制下的大鍋飯后,職工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2008年,公司人均產值240萬元,人均利稅17萬元,超過了行業內的民企,職工人均年收入也達到3.5萬元。
贏利部分員工與公司2:8分成
為最大化激勵公司員工積極性,公司還實行不同于傳統國企和民企的"按效分配"模式。
"各分廠模擬子公司,獨立核算。當月分廠不虧損,人平工資700元,贏利則二八分成。"總經理丁偉平補充:"分利實行上不封頂,我們鼓勵往上‘冒‘,而各分廠廠長實行模擬年薪,按利潤分臺階提成也不封頂。"
這一機制使員工從"臨時工"一下子成了"企業主人"。以效益決定收入,避免了傳統國企"鞭打快牛"現象,打消了職工"怕指標"的顧慮,個個敢于往上"冒",爭創造最大經濟效益。"同時解決了傳統國企人工成本不管效益好壞居高不下,工資收入能增不能減的狀況。"
神舟七號臍帶電纜華菱線纜制造
在"以科技創新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上,華菱線纜也有自己的"創?quot;。公司實行"新品攻關課題項目負責制",由項目負責人與公司簽訂項目責任狀:項目成功,每個項目給予5-10萬元重獎,并在新產品走向市場后的一年內按其利潤的20%提成進行獎勵。
只有被市場認可并產生效益的技術創新才能在分配機制中充分體現。"這種分配機制,激勵與約束并重,極大激發了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的原動力,提升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丁偉平看到,一度停滯不前的新產品開發領域在華菱線纜再次熱鬧起來。
在這之后,分支電纜、阻水電纜、抗電磁脈沖電纜等產品、家裝阻燃專用電線等產品相繼問世。"目前,企業高新產品已占銷售收入近四成。"
更華菱線纜人自豪的是,2008年9月28號,當翟志剛在太空邁出了中國人的第一步時,將翟志剛的各項生命體征傳導到億萬國人歡呼聲中的,正是出自華菱線纜的臍帶電纜。而在此之前,華菱線纜生產的電纜產品已成功地運用到"神四"、"神五"、"神六"的發射。
4月訂單已達1.05億元
2009年一季度,在原材料銅、鋁價格大幅下降的情況下,華菱線纜依然逆市飄紅,實現產值2.1億元,比上年同期同比增長22%;實現利稅總額1220萬元。4月份,公司也已接到訂單1.05億元,預計將實現銷售收入1億元。
如今,華菱線纜職工主人翁歸屬感強烈。在這個年輕的"新國企"里,出現了許多令人感動的新氣象: "一方有難,八方支持"的觀念已深入職工心中。公司特纜廠53歲的員工王光輝心肌梗死",公司工會全體員工發出募捐倡議,募集捐款2萬余元。向湖南冰災災區捐款50萬,為四川汶川地震災區捐款59萬。
廠區無煙、檳榔區的建設成為常態。使生產、生活基地辦賓館化、住宿公寓化、環境花園化、廠區現代化方向邁進。
每年都會組織員工免費旅游,全員培訓。2006年一線員工集體坐飛機去海南看海,在當地傳為美談。每年評選出的年度最佳員工還將由公司送到國外旅游。野外拓展訓練,則使公司的團隊精神和凝聚力得到淬煉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