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處理進入全民進行模式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劉志全在“水十條”發布的前夕表示,到2015年,全國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70%,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要達到85%以上。如今,離“十二五”收官已不足兩個月,料想近期污泥處理這場全民攻堅之戰,進入“白熱化”已是板上釘釘。
污泥處理進入全民進行模式
污泥處理最直接的原因是其污染性,過去,我國關于污水處理廠污泥污染、污泥處理廠環境污染為周圍居民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危害等的事件不在少數。而今,污泥處理處置得到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逐漸進入全民進行的模式。
污泥是城市污水處理后的產物,含有病原體、蟲卵、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質,未經有效處理處置,極易對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二次污染。然而經過得當的處理,污泥又可以作為肥料、建材等資源循環利用。
進入2015年,新《環保法》與“水十條”相繼頒布實施,其中對污泥處置工作的規定也更加完善、嚴格,對非法排污企業加大懲罰力度。
為此,眾多企業紛紛著手污泥處置工作,或升級原有的污泥處理設施,以期促使污泥處理更趨于減量化、無害化、穩定化、資源化。污泥產出企業的環保意識正日趨增強,對待污泥處理處置工作從原先的敷衍了事,轉變為如今真正的以污泥妥善處理為出發點,建設經濟、可行、污泥處理效果顯著的污泥處置工程。
環保科技是企業發展和經濟騰飛的新引擎的認知正不斷在業內普及。許多如污泥干化設備在內的污泥處理設備,更加注重污泥處理效果,頻頻上線有運用新突破的污泥處理技術的新型污泥處理設備,促進我國污泥處理行業的巨大進步。污泥處置踏入全民進行模式已非空穴來風。
“十二五”收官在即
污泥處理攻堅戰白熱化
污泥處理處置是水污染物減排不可或缺的環節,正呈現出巨大商機,據《中國環境報》報道,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薛濤曾表示,未來污泥處理這一市場規模達800億元。
污泥是城市污水處理產生的副產品。目前,每年中國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總量約為480億立方米,產生的含水率為80%的污泥超過了3000萬噸。
2015年初,住建部方面對城鎮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的處理處置做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經過了制造建材、焚燒,制肥,衛生填埋等無害化處置率達到了56%;臨時處置手段的污泥占總量的三分之一,還有百分之十幾的污泥不明去向。
為解決污泥處置難題,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劉志全在“水十條”發布的前夕表示,到2015年,全國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70%,日處理規模10萬噸以上的城鎮污水處理廠要實行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要達到85%以上。
如今,離“十二五”收官已不足兩個月,污泥處理處置的相關表現并不如人意,料想未來的數月,污泥處理這場全民攻堅之戰進入“白熱化”已是板上釘釘,非嘴上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