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爭柜臺交易“準生證”誰在厲兵秣馬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做好貫徹實施修訂后的公司法和證券法有關工作的通知》,其中強調了在有關配套規定發布前,防止一哄而上、濫發證券;未經國務院批準,不得擅自設立證券交易場所或者利用現有交易平臺提供證券轉讓服務。
這無疑給試圖變相開展非公開發售股票交易的產權交易機構兜頭潑了一盆涼水,意味著如果相關機構突破防線,在滬深證交所之外進行連續、拆細交易,就可能被立即叫停,并受到處理。
對于產權市場的產生,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國資與產權方面的楊滌博士對本報記者指出,由于滬深股市所能容納的僅是上市公司,大量的未上市公司仍然缺乏融資途徑,而產權交易市場剛好能夠為這些未上市公司提供一個平臺,所以該市場應運而生,稱得上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特殊產物。
正當產權交易市場的主管們打算擴大規模之際,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與此同時,一些地方的柜臺產權市場和部分產權交易所從事了拆細交易和權證交易。最終,導致整頓和清理風暴。199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10號文《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關于〈清理整頓場外非法股票交易方案〉的通知》,把涉及拆細交易和權證交易的產權交易所視為“場外非法股票交易”明令禁止,成都、樂山、武漢、淄博等一批產權交易市場因此關閉。許多未受累的交易所實際上也處于半關閉或半停業狀態,市場的蕭條令業內人士如今回顧也歷歷在目。
據了解,當時市場關閉主要是拆細交易和未上市公司的股權交易不規范,監管難度大,容易引發金融風險;也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關閉的原因還包括有關部門擔心產權交易市場與滬深主板市場爭資金,擾亂兩家股票交易所的正常發展和有效監管。
如今,這些問題似乎還是存在。楊滌指出,資產要保值增值,必須同時以實物形態、貨幣形態和證券形態而存在。而這三種形態可隨時相互轉化。也正是這三種形態的相互轉化,才保證資源的優化配置。從實踐上講,除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大量非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股權流動也迫切需要有一個市場。政府是無法限制股權流動的天然傾向。而現在非上市股票交易嚴格審批的原因,可能與幾年前并無區別,那就是,擔心監管和市場出現混亂。
不過,《通知》發出“禁令”,并非將永遠對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包括柜臺交易無所作為,《通知》中也指出要抓緊研究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楊滌表示,設計思路“從上而下”可能不如“下探索上規范”;從實踐出發,也不能忽視產權市場存在;如果政策面準備放開,那么從市場選擇來說,應該選擇企業質地好、密度高,投資者素質過硬,擁有產權市場運作經驗與監管相對規范的市場。
北京產權交易所總裁熊焰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說,對于未來可能建立的市場,為了防范風險,在政策未明朗前機構確實不應該隨便開展業務,形成不必要的市場風險,但是,作為產權交易市場可能的一個業務發展方向,如果政策面放開,就要有能力馬上規范地開展,所以相關的準備工作需要緊鑼密鼓地準備。
這種說法可能代表了各地產交老總們的心聲,盡管相當多的老總明確說會嚴格執行不連續、不拆細交易,但是在政策面允許、可仍受到頗多爭議的股權托管方面,各地都給予了相當的重視,因為畢竟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是大方向,只是如何建還沒有形成共識。還有一句話是,機遇只會給有準備的人。
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