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垃圾62%焚燒處理成本約80元/噸
Feijiu網資訊平臺:近日,疑似上海偷運來的2000噸垃圾在無錫惠山區錫溧運河洛社段沿岸傾倒一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諸多疑問尚待官方調查后做出回應。那么,對江蘇而言,會否出現垃圾異地偷運的情況?當地的垃圾又是怎么處理的呢?對此,江蘇省住建廳副廳長宋如亞接受采訪時表示,2014年全省城市(縣城)共清運生活垃圾1550萬噸,其中焚燒總量約1150萬噸,垃圾焚燒占全省垃圾處理總量的6成以上。他同時表示,江蘇在生活垃圾處理上強化運行監管,從收運到處理的全過程可見可控,“偷運事件在江蘇不太可能發生”。
生活垃圾去哪了?
62%焚燒處理,成本約80元/噸
“城市固體廢棄物大的分類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園林綠化垃圾、餐廚垃圾、工業廢物和醫療廢物。”宋如亞介紹,工業廢物和醫療廢物的處置主要由環保部門負責,剩余四類垃圾處置由住建、城管部門負責,這其中生活垃圾處置又是重中之重,“因為生活垃圾每天都在產生”。
以省會南京為例,南京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總量約6000噸,平均每個市民每天產生一公斤生活垃圾。據初步統計,2014年全省城市(縣城)共清運生活垃圾1550萬噸。
這些生活垃圾去了哪里?“垃圾圍城”的問題江蘇是否存在?據了解,目前江蘇生活垃圾處理基本形成了蘇南和蘇中地區以焚燒為主、填埋為輔,蘇北地區由衛生填埋快速向焚燒發展的格局,總體看來焚燒處理是主流。江蘇現有垃圾焚燒廠28座,日處置能力2.9萬噸,垃圾焚燒比例占全省垃圾處理總量的62%以上。
宋如亞說,經過多年改進,現在的焚燒工藝是實現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有效途徑。江蘇現有的垃圾焚燒廠的設備除了吸收國外先進技術,還進行了一些本土化改造,在煙氣排放、減能減量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同時,隨著垃圾焚燒設備工藝不斷提高,處理成本也逐漸降低。“目前垃圾填埋成本大約是60至80元一噸,而焚燒處理的成本根據規模不同有所差異,約在80元每噸。”他說。
要降低處理成本,完善的收運體系必不可少。除了狠抓城市生活垃圾處置,2002年起,江蘇率先在全國實踐“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城鄉統籌農村垃圾收集處理模式。同時,省財政還對鄉鎮中轉站建設實行以獎代補政策,目前江蘇鄉鎮垃圾中轉站建設基本實現全覆蓋,鎮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率達80%以上。
根據國務院2011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到2015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要達到80%以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據了解,截至2014年,江蘇各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到98%,其中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鎮江已率先實現全部無害化處理。
鄰避問題怎么破?
改進技術,垃圾焚燒廠也能“花園式”
人人制造垃圾,人人討厭垃圾。一邊是“垃圾焚燒場該建”,一邊是“別建在我家后院”。如何平衡這一現實矛盾?政府部門左右為難,周邊居民坐立不安,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成了公認的難題。
而在常州市,鄰避問題被花園式的垃圾焚燒廠化解于無形。走進常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只見廠區內樹木郁郁蔥蔥,一座身披藍色主色調彩繪外墻的廠房展現出一幅大型生態文明圖,一個寶葫蘆形狀的人工湖噴泉涌動,亭閣邊上小池塘里金魚悠然自得,一群白鴿在廠區內悠閑漫步,四周彌漫著淡淡的青草香……值得一提的是,它就處于常州市經濟開發區遙觀鎮中心地帶,每天處理來自武進、天寧、鐘樓、新北的上千噸城市生活垃圾。它的周圍幾百米范圍內,分布著五個大型住宅小區和村落,居住著近10萬人口。但從垃圾焚燒廠運行至今,一直與周邊老百姓和睦共處,幾近零投訴。
在宋如亞看來,要打消老百姓的顧慮,就要在達到國家標準的基礎上,盡可能用最先進的技術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垃圾發電廠建設和運行標準高了,老百姓的顧慮就下去了。”從2009年開始,江蘇對所有垃圾處理廠提出新要求,煙氣等污染指標控制情況要與環保部門24小時聯網,并在廠區對外公示屏上實時向社會公眾發布煙氣排放數據,隨時接受市民監督。
為進一步提高市民對垃圾分類工作知曉度、參與度和認同度,常州等地的城管部門開展了“跟著垃圾去旅游”活動,定期邀請市民走進垃圾焚燒廠,零距離了解垃圾焚燒處理的流程、工藝。在建廠之初,先邀請市民去廠區參觀幾乎成了“標準動作”。“建設管理過程都要盡可能公開透明,要與周邊老百姓溝通好,將主要指標、建成影響告訴老百姓,以信息公開、良好溝通獲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宋如亞表示。
此外,圍繞垃圾處理設施選址難的問題,南京、蘇州、揚州等地正在推進靜脈產業園(備注:指通過靜脈產業盡可能地把傳統的“資源一產品—廢棄物”的線性經濟模式,改造為“資源一產品—再生資源”閉環經濟模式,實現生活和工業垃圾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建設,把垃圾焚燒廠、污水處理廠等設施盡可能集中在一個區域。
垃圾亂倒怎么辦?
嚴格要求,稱重計量全流程監管
位于南京市浦口區的江北生活垃圾轉運站是江蘇最大的生活垃圾轉運站。
在這里,運送垃圾的車輛從進站開始便實行自動稱重,然后進入二樓卸料大廳,將垃圾倒入分類轉運容器。隨后,工作人員啟動壓縮機,一樓的轉運車輛再將壓縮后的垃圾運送至江北垃圾焚燒發電廠。在轉運過程中,所有運行、控制以及監控數據,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進入總控制室,對收運的全流程進行監管。
城市之外,江蘇省住建廳城管局副調研員夏明介紹說,在江蘇各鄉鎮,垃圾處理也已經納入日常考核。“鎮上有多少人口、產生多少垃圾,這些都會定期考核。”在各垃圾焚燒廠、填埋廠都有自動計量系統,通過在車輛上安裝的傳感器可直接反映出垃圾來自哪里,并自動稱重記錄,按日形成報表。省級層面也建立了垃圾處理信息系統,各地需要在每月10日前填報上月垃圾處理情況。
目前,江蘇不少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都實行BOT模式。在常州,由城管部門成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運營監管小組,每天都有監管人員到現場實時監管進廠生活垃圾計量工作,確保垃圾稱重計量系統記錄數據真實準確。
宋如亞說,在BOT模式下,根據企業每日的處理規模,政府會給予相應的補貼,激發企業在垃圾處理上的內生動力。“應該說,江蘇的收運體系是健全的,城市垃圾日產日清、農村垃圾定期收集,不太可能出現垃圾體外循環的情況。此外,在嚴密的監管體系下,即便有異常也會及時發現。”對于此次發生的外省垃圾涉嫌偷運到江蘇進行傾倒一事,他表示,目前主要由無錫當地進行處理,如果有需要省際協調的地方,省廳也會協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