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機行業三年連續高增長
走出低谷三年連續高增長
農機工業是我國機械工業的一支重要力量。建國56年來,我國農業裝備工業不斷發展壯大,已形成了基本完整的體系,成為世界農業裝備生產大國。現能生產14大類、95小類、3000多個品種的農業裝備,基本上能滿足我國農業在各發展階段的需求。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農機制造企業達8000余家。
本世紀初,我國農業裝備工業曾處于低谷狀態,生產銷售呈連續下滑態勢。2002年起,農業裝備工業重新恢復快速增長,已連續3年穩定發展。工業總產值去年達到近900億元,年均增速20.7%;銷售收入去年達86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22.8%;行業效益有所改善,去年利潤總額達24.49億元,年均增長率達49.2%。今年1~7月,農業裝備工業運行繼續保持良好增長,產值、銷售、利潤同比分別增長28.58%、34.9%和62.08%。
主要農機產品呈熱銷局面。大中馬力拖拉機2002年產出5.1萬余臺,改變了多年下滑的局面,同比增長17.9%。去年大中馬力拖拉機產銷達9.8萬余臺,同比增長83.93%。今年1~8月生產了10.2萬臺,同比增長43.65%。收獲機械產銷也快速增長,各種自走式聯合收割機去年產量超過4萬臺,今年1~8月生產了6萬臺,同比增長了近50%。各類農產品加工裝備均呈增長態勢。只有農用運輸車因受相關政策的影響,去年產銷下滑21.8%,但今年上半年下滑速度已經減緩,1~6月只下滑4.91%。
農業裝備工業形勢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國家政策的推動。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二減免三補貼"政策的落實與兌現,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購機熱情增加。同時《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通過,更好地引導和規范了農業裝備市場。二是市場的推動。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為農業裝備開拓了新的更廣闊的市場。三是利益的驅動。農業裝備社會化服務的規模和范圍逐步增大,使農業機械成為農民致富的手段,大大地驅動了農機市場。四是技術的帶動。農業裝備工業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對產品的結構調整,質量的提高,服務的完善,使產品更好地適應了市場的需求。
市場變化要求更多新品研發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化,農機社會化服務規模的擴大和領域的拓寬,農業裝備的用戶正在發生變化,市場對農業裝備的需求也在變化。這必將為農業裝備工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一是農機的客戶主體在逐步發生變化,大中型農機產品成新寵。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出現以小麥機收跨區作業為代表的農機社會化服務。10年來發展迅速,現在已初步形成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解決了小規模經營與機械化作業的矛盾。去年,包括農機專業戶在內的全國各類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達3214萬個,從業人員達到3836萬人。農機大戶、股份合作社、農業作業公司等新型農機化服務實體正逐漸成為農機客戶的主體。客戶主體的這種變化,要求我們提供的農業裝備由以中小型為重點向大中型為重點、由單項作業機械為主向復式作業機械為主轉變,以適應提高生產率,獲取更大利益的要求。
二是田間作業機械化向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變化,產前、產后的裝備蓄勢待發。我國農業機械化多年來重點在田間作業,生產的機械主要用于耕耙播收的田間作業。隨著田間作業機械化水平的逐年提高,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的要求已提到日程了。當前,產前、產后所需裝備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這必將要求農業裝備行業研發生產出更多的適合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新產品。
三是由糧食生產為主向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發展的變化,為農業裝備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糧食生產一直是我國農業生產的重點,我國的農業裝備工業也一直是主要圍繞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的機械化在研發生產。但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面協調發展,凸顯出農業裝備工業跟不上市場變化的問題。這種結構的調整,也為農業裝備工業帶來了一個寬闊的市場。
四是農產品從粗加工向深加工的變化,成套加工裝備的市場已經形成。我國的農產品不僅總量居世界首位,而且品種多,農產品加工業在我國具有極大的潛力。發達國家農產品的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而我國加工比例很低,深加工用糧不到糧食總量的8%,大宗果品的商品化加工率不到10%。農產品加工從粗加工到精加工沒有裝備的支持是無法實現產業化的。產業化的加工需要的是成套的技術與裝備。我國農產品的品種繁多,不僅需要提供糧、棉、油的成套加工裝備,還要提供畜產品、土特產品的加工設備。這為裝備工業帶來一個發展技術含量高、效益比較好的裝備的空間。
五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使節約型的農業裝備備受市場關注。中央最近提出要建立節約型社會。環境的保護,資源的合理利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這就要求農業裝備要由資源利用型向資源保護型轉變,由傳統的農業裝備向節能節水的節約型裝備轉變。
綜上所述,農業裝備市場的發展與變化,為農業裝備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農業裝備向大型化、廣度化、成套化、智能化、精準化的發展趨勢也為農業裝備的技術升級、結構調整帶來了好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