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儀器儀表行業在深刻變化中發展(二)
二、中國儀器儀表工業發展的道路和模式
世界主要的工業強國都有其高水平的儀器儀表工業。早晚要成為工業發達國家的中國,如何發展其儀器儀表工業是十分重要的課題。以資金和技術來源區人,世界上發展儀器儀表工業不外乎兩種模式:一是以本國資金和技術為主,二是以外資及其技術為主。工業發達國家一般是第一種模式,發展中國家限于條件往往是第二種模式,其典型是新加坡。發展儀器儀表工業有兩條道路:一是以本國企業為主的發展道路,二是先與跨國公司合作,讓出部分市場,利用其資金,學其技術和管理,待條件具備時,逐步增大本國企業實力的道路。發展中國家,以“四小龍”為代表,欲走第二條道路,但尚未取得明顯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的儀器儀表工業早期在一定范圍內走第二條道路,用第二種模式取得一定成效,日本一家企業以本國資金為主,先以學習和引進國外技術為基礎,發展自有核心技術,成為世界著名的儀器和控制系統公司,另一家以內外對半資金和國外技術起步,在技術掌握到一定程度時,利用本國金融資本力量成為日本名列前茅的儀表企業,可以說日本儀器儀表工業的發展走的是以本國企業為主的第一條道路,但不少采用的是以外來技術和資金的第二條道路,特別是技術,我國要成為儀器儀表工業發達的國家應走哪條道路,是否采用一種模式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作為一個已具備相當規模行業基礎的中國儀器儀表工業,像新加坡一樣,走完全與跨國公司合作為主的道路,既無必要,也不可行。但從改革開放二十年的實踐告訴我們,簡單地以原有的發展模式,完全走前二十年的路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不足以縮短與世界儀器儀表工業的差距,改革中國儀器儀表工業的落后面貌。
能否走出一條中國儀器儀表工業的興旺之路,本國企業的興衰始終是第一位的。國企改革的成效,民營企業水平和實力的提高,大學和科研機械所辦企業的潛力充分發揮是本國企業的希望。中國儀器儀表工業在外資大舉進入和進口激增的重壓下形勢嚴峻,但不會打散,不會潰不成軍,更不會消亡。它的生存和發展在于具有市場、人力資源和行業基礎三大比較優勢,著名家電企業的成功給予我們的啟示是: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和行業早晚會在世界上占有其應有的地位。儀器儀表行業有不少這樣的產品和領域。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教授著文指出:“能在中國市場上占據領先地位的任何一家公司都具有在國際上獲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那種規模”。中國儀器儀表行業正在培育和已經出現具備這種規模和能力的企業。中國儀器儀表企業不會只局限于目前具有比較優勢的中低檔產品為主領域的發展,行業中的優秀企業已有能力在某些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打破外資和進口產品一統天下,幾乎壟斷的局面。一方面充分發揮行業比較優勢,鞏固和擴大在一般產品領域的地位和成果,另一方面,在科學儀器和測試控制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縮小差距是本國企業的發展途徑。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新一輪外資進入中國制造業的高潮正在掀起。這一輪的特點將以外方獨資和絕對控股的形式為主,并逐步進入并購中方優良企業的階段,由于儀器儀表行業具有“易流動性”、全球市場需求迫切,“落差大”等特點,因此是外資進入中國制造業最早和最“熱門”的行業之一,雖然由于行業特性,與其他制造業相比,外資的絕對值不算太大,但它的投資比例和市場占有率十分可觀,這是一個全行業必須積極認真面對的現實的趨勢。在世界儀器儀表工業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對中國儀器儀表工業來說,我們的看法是:外資來比不來好;轉移到其他國家(地區)還不如轉移到中國好;一茬轉移比二茬轉移好。應對外資大舉進入中國的壓力是此問題的一面,如何利用此時機和機遇,把外資的進入轉化為縮小行業的“比較劣勢”,成為發展中國儀器儀表工業的有利因素是此問題的另一面。
在我國發展制造業的總體方針下,在WTO的框架下,兼而采用兩種模式,走一條符合中國情的發展中國儀器儀表工業之路是二十一世紀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幾代人的共同探索和艱苦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