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縣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武定縣針對少數民族眾多、發展不平衡的縣情特點,把民族工作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創造性地在民族地區實施“五入一幫扶”,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諧快速發展。
該縣一是政策準入,凝聚發展合力。認真貫徹落實民族政策,堅持不懈抓好民族工作,研究制定并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縣財政每年安排10萬元民族機動金、18萬元信息聯絡員補助金和5萬元民族工作經費,11個鄉鎮視財力逐年加大投入。加強對民族干部的教育培訓,五年來,舉辦縣、鄉、村三級民族政策、法律法規培訓28場次、培訓群眾2000多人,舉辦《民族區域自治法》方面的知識競賽4場次,參賽人數達6000余人。
二是信息介入,掌握社情民意。建立健全從縣民族工作領導小組到村組民族工作信息聯絡員的工作網絡,為各級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快捷、優質、高效的信息服務。三是感情貼入,增進民族團結。長期以來,在抗災救災、處理群體性事件和調處矛盾糾紛等關乎群眾安危的關鍵時刻,全縣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始終沖鋒在第一線,用心去貼近各民族群眾,用心去傾聽各民族群眾的呼聲,帶著深厚感情關心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促進了各民族融洽相處。四是文化融入,奏響和諧音符。實施文化創意靈動,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圍繞建設民族文化強縣的目標,深入挖掘整理民族文化資源,實施好“五個一”工程,即寫好一部劇、拍好一臺戲、出好一套書、唱響一首歌、辦好一個會。五是干部深入,密切聯系群眾。建立每名縣級領導聯系1個鄉鎮、1至2個特困村制度,做到每年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工作日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認真開展民情懇談,幫助民族地區理清發展思路、研究發展對策、破解發展難題;落實縣民族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縣級部門幫扶民族聚居村制度,各部門結合自身的工作職能和特點,抓好幫扶措施的落實,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協調發展。六是重點幫扶,破解發展難題。在全縣11個鄉鎮中,把少數民族人口達50%以上的8個民族聚集鄉作為扶持重點,列為全縣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加大扶持力度,使其盡快脫貧致富。目前,民族聚集地區85%以上的自然村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縣鄉公路硬化率達100%。“十一五”以來,在民族地區實施了4萬畝農業基礎設施配套、5萬畝優質煙基地、2萬畝夏秋高山無公害反季蔬菜種植基地、10萬畝干果基地、4萬畝水果基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