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裝備制造業迎來三利好
2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規劃細則正在緊鑼密鼓制定中,記者就有關問題采訪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
“如果說2006年8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若干意見》吹響了全面振興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號角,那么,本次出臺的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可以說是我國裝備業發展的又一助推器,它既立足于當前的解困,更著眼于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規劃已經明確了方向性和政策性的調整方案,其中的‘三大亮點’給寒風中的裝備業吹來暖風。”蔡惟慈說。
依托重點工程 推進重大裝備自主化
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明確指出,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必須依托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這是規劃中的最大亮點。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是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裝備自主化不僅關系裝備制造業自身的發展,更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安全。我國在發電設備、重型設備等領域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中低檔數控機床、中低檔大型工程機械等也已接近國際水平,但大型石化通用設備、高檔數控機床、高檔大型工程機械等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蔡惟慈說。
規劃提出了一系列推進裝備自主化的具體措施,如依托高效清潔發電、特高壓變電、煤礦與金屬礦采掘、天然氣管道輸送和液化儲運、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領域的重點工程,有針對性地實現重點產品國內制造;結合鋼鐵、汽車、紡織等大產業的重點項目,推進裝備自主化;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等。
近幾年,雖然我國在推進裝備自主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整體實力還比較弱,尤其在高精尖技術方面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在國內許多大型項目的設備招投標中,國產設備往往因得不到信任而無法中標。
如果國產首臺(套)設備總是得不到信任,那國內設備制造商就得不到實踐的機會,也就無法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也會越拉越大。為此,此次規劃明確提出,要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
劍指“短板” 提高基礎配套水平
關鍵的基礎零部件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短板”。“本次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的另一大亮點,就是明確提出要提高基礎配套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蔡惟慈說。
振興規劃對基礎零部件從之前“發展主機帶動零部件行業發展”轉變為“堅持整機發展與基礎配套水平提升相結合”,基礎零部件首次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振興規劃明確指出,要提升大型鑄鍛件、基礎部件、加工輔具、特種原材料等配套產品的技術水平,夯實產業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