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電力裝備制造業將增長15%至20%
據報道,去年機械工業增加值在過去兩年以30%以上超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向20%左右回落,這說明了什么?
于珍:去年機械工業的增幅雖比上年有較大回落,但仍屬較快增長。很多數據表明,機械行業發展的穩定性明顯提高,逐月增長的速度曲線非常平穩,過快增長所引發的諸多風險大大緩解,增長的可持續性明顯提高。
我們認為,去年機械行業成功地實現了由超高速增長向平穩增長的過渡,既為“十五”畫上圓滿句號,又為“十一五”發展打下了較好基礎。
薛小和:請您具體談談去年機械行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于珍:第一個特點是各項總量指標邁上新臺階。去年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1428億元,增長21.55%;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0307億元,增長22.35%;完成工業增加值10821億元,增長20.3%;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94912元/人年,增長13.4%。第二個特點是重要產品的產量多數再創歷史新高,在統計的94種主要產品中,產量比上年增長的有77種,占81.9%;大中型拖拉機、發電設備等15種重要產品增幅在30%以上。第三個特點是在上游產品大幅提價和機械產品降價的雙重擠壓,工業利潤增速下降,全年利潤總額為2140.8億元,同比增長11.26%,增速比上年減緩5個百分點。第四個特點是機械產品進出口再創新高,進出口總額達到2228.67億美元,同比增長16.73%;出口保持快速增長,進口增長明顯放緩,逆差迅速減少;商品結構、出口方式和市場分布有所優化。
薛小和:我國重大工程技術裝備的技術來源以往比較依賴于引進,高水平產品如數控機床的發展滿足不了需求。去年的情況如何?
于珍:去年,在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技術裝備的自主研制和電動汽車等專項攻關中,我們取得重要創新成果,掌握了一批核心技術,許多重大裝備和新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由國內自主研制的重點工程急需、在世界上相同電壓等級中最高的交流750KV成套輸變電設備,現已成功投產;具有先進技術水平的百萬千瓦超超臨界壓力火電機組、100萬千瓦核電機組等的研制,也取得重要進展。
國產數控機床正在改變長期以來低檔迅速膨脹、中檔進展緩慢、高檔依靠進口的局面,中檔產品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去年國產數控機床產量近6萬臺,數控系統銷售量超過3萬套。一大批中高檔國產數控機床進入了關鍵部門核心制造領域,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和國防工業的發展。
薛小和:近兩年由于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機械工業部分行業的市場需求受到一定影響,與此同時,資源和環境對行業發展的約束也日漸突出。在這種形勢下,您認為今年機械行業的發展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于珍:今年無論是國際經濟環境,還是國內宏觀環境,以及機械工業自身的運行環境,對于機械工業來說都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當前促進行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很多,從國際上看,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國際間的產業轉移繼續擴大,科技創新和技術擴散日益加快,國際經濟合作進一步深入發展。從國內來看,現在國家對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非常重視。宏觀調控政策取得顯著成效,機械工業加快發展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機械裝備將保持較長時期的旺盛需求,我國機械工業具有明顯的國際比較優勢,擴大出口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也將為行業發展提供巨大動力。近期除汽車行業外,多數機械企業目前在手的合同量都保持著正常水平。
但是,由于機械工業是高競爭性產業,市場開放度高,國外企業將越來越深地參與我國的市場競爭,供大于求導致的過度競爭將是行業發展中的長期矛盾。從長遠看,制造業對資源的需求不斷上升,越來越受到能源、資源及運力等條件的約束;產品降價、資源提價,利潤不斷向上游行業轉移;加上機械工業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經濟增長方式粗放,這些都將制約機械工業的發展。
總之,我認為,今年機械工業的行業走勢是:開局比較平穩,全年增速繼續適度回落;出口繼續增長,但增速明顯放慢;產品降價、資源提價,經濟效益不容樂觀;銷售難度增加,欠款矛盾可能趨多;產業格局蘊含動蕩變化,各主要分行業走勢差異趨大。
薛小和:您能不能給我們一些具體的預測數字?
于珍:我們預測,2006年機械工業增加值和產銷增長速度約為15%左右;出口增長速度約為20%左右;利潤總額增長速度約為5%至10%。
在總體平穩的態勢下,各主要分行業的走勢不盡相同:電力裝備制造業預計今年可以達到15%至20%的增長,但明年發電設備產量將進入下降通道,需要及早籌劃應變之策。重型礦山機械行業預計實現20%至25%的增長,需要防范的是,鋼鐵等行業效益下降可能引發拖欠貨款現象。石油及石油化工機械預計實現30%左右的增長;通用機械制造業預計實現15%至20%的增長;機床工具行業增長速度預計將在15%左右,比前幾年明顯減慢;汽車行業預計將繼續保持平穩發展,增速將在10%至15%;農機行業預計增長速度在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