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TCL等企業的品牌雖然已經徹頭徹尾地"國產化",但去買空凋,導購會告訴你壓縮機來自日本,去買冰箱,導購還是會告訴你壓縮機也是來自日本。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的機械制造整整比歐美落后了將近30年。
合資憂愁
2006年4月,執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之牛耳的徐工集團與凱雷的并購計劃基本敲定。凱雷亞洲投資公司以3.75億美元收購了徐工集團下屬企業——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85%的股份。雖然6月份由于三一重工的介入使得控股過程出現波折,但這宣告我國很多經濟學家所擔心的“卡特彼勒通吃中國機械工程行業”的計劃暫告一段落。
2005年3月,全球最大的機械設備制造商——美國卡特彼勒公司以低得“令人意外”的價格收購了山東重工的40%股份,此后工程機械業中傳出,強硬的卡特比勒已制定了龐大的收購計劃,目的是“蠶食我國工程機械”。工程機械業中穩居“大哥大”多年的徐工集團當然是它的既定目標之一。
如果凱雷并購徐工成功,相當于給了卡特彼勒當頭一擊。但對于凱雷而言,最終目的是要將徐工以較好價格轉手賣出,因此徐工的發展將仍然是個未知數。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型跨國公司紛紛進軍殺入國內機械工業市場,主要集中在汽車、電工電器、文化辦公設備、儀器儀表、通用機械和工程機械等領域,這幾個行業約占機械工業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的80%。
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于珍這樣陳述外國投資的變化:“基本的前提是在對華投資活動中必須保持其控制權,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當前跨國企業特別熱衷于并購我國高成長性行業的優勢企業。”目前已經能看到的是,在油嘴油泵行業,德國博世公司收購我國油嘴油泵行業的排頭企業——江蘇無錫威孚有限公司后,我國的油嘴油泵行業幾乎全部被跨國公司并購、控股,經過多年建立的技術中心也被撤銷、合并;在軸承行業,四年前全國軸承行業首家上市公司——西北軸承股份有限公司,就已經與世界第三大軸承公司德國FAG公司合資,兩年后合資公司變成了德方獨資企業。…
技術黑洞
中國的機械制造業除了面臨“外敵”之外,自身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曾幾何時,企業的進口機械成了宣傳的噱頭。廣東一家食品企業這樣炫耀自己:“公司引進多臺日本、臺灣自動化生產設備,工藝精湛,優異的產品質量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國人也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這一現實:只有外國進口的生產線和生產設備是可靠的,是產品的保證。
“振興民族”產業的口號興起之后,國內逐漸鍛造出一些著名品牌,例如家電里有海爾、TCL等。品牌雖然已經徹頭徹尾地“國產化”,但說到產品的核心部件,卻大都來自國外,買空調,導購會告訴你壓縮機來自日本,去買冰箱,導購還是會告訴你壓縮機也是來自日本。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機械行業存在一個巨大的技術“黑洞”,最突出的表現是對外技術依存度高。近幾年來,中國每年用于固定資產的上萬億元設備投資中,60%以上是引進的。即使作為窗口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有57%的技術源自國外。
從事冶金機械設計的工程師劉彥人告訴《小康》:“在冶金機械中,最近幾年我國板帶材生產線上了三四十條,型線就更多了,總投入可以說是大得驚人,但是這些設備和系統統統都來自德國、日本以及意大利。”例如他在河北一家大型鋼鐵廠看到,冷凝軋設備來自德國西馬克公司,渡鋅設備則來自意大利達涅利公司。
據機械工業聯合會的統計,目前工業發達國家的新產品貢獻率52%,我國僅為5.9%。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產品少,克隆產品較多。這樣的結果除了自主創新能力削弱之外,還容易遭到侵權指控。即使出現了自行研制的技術,也很容易被指責為“剽竊”。中國不久前自行研制的“CM1海豚”磁懸浮列車還沒有試運行,就被德國一些媒體和企業指責為“抄襲了德國磁懸浮技術”。
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軍曾表示:整個工業制造設備的骨干都是外國產品,這暴露了我國工業化的虛弱性。機械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的脊椎和脊柱,中國今后如果不把腰桿鍛煉硬了,挺直了,那么整個經濟和國防都是虛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