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民營企業設備管理工作的探討
黨的十六大吹響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軍號,全國各行各業都在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而努力。在新時期,設備管理工作者如何為建設小康社會作貢獻?如何適應我國經濟建設的需要,適應國家體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民營企業大量涌現以后,如何促使民營企業發展,為民營企業服務,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為此,筆者在上海市徐匯區經委、普陀區經委、閘北區經委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對上海振興鋁業有限公司、上海華明電力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格爾汽車配件有限公司、上海鼓風機廠長征分廠等有代表性的8家民營企業的設備工作狀況進了調研。這些企業目前都具有了一定規模:其固定資產原值最高的有3000余萬元,最少的也有413萬元;2001年工業總產值最高的1.5億元,最低的837萬元;年上繳稅金最高3000萬元,最少也有95.7萬元。這些民營企業的設備管理工作具有如下特點。
一、設備管理工作仍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擁有大量的先進生產設備,其產品產量、質量越來越多地依賴這些設備。企業經營者為保證產品產量、交貨期、質量,就必須加強設備管理工作。這次調研的企業,都十分重視設備管理工作。例如上海華明電力設備有限公司,把設備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在組織機構上設有設備管理部門、專職管理人員和維修人員,從而確保了設備的安全運行;二是重視思想教育,教育職工主動做好設備維護保養工作,使職工認識到做好設備管理工作,才能保證生產,保證產品質量,企業產品才能銷得出去,從而職工工資待遇才有保證;三是有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把職工設備維護保養工作情況與其收入掛鉤,職工如果設備維護保養完成不好,就扣除應得工資總額的1/6;四是定期檢查設備管理工作,從而使設備管理有了保證,促進企業生產發展。可見民營企業仍然要把設備管理工作放在企業管理的重要位置,企業才能持續發展,取得好的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中不斷壯大。
二、企業設備管理的組織形式需根據企業生產實際需要而定
這些民營企業的管理機構和組織形式各不相同,其共同特點是根據企業設備管理工作的需要而定,不照搬國營企業的模式,也不照搬國外模式,而是根據設備管理的實際需求而設置管理機構和配備管理與維修人員。例如:有的企業設專職設備管理部門,有的不設;有的有專職設備管理人員,有的只配備兼職人員;有的設有專職維修工人,有的不設維修力量。但不論采用何種方式,設備管理的工作內容都落實到具體部門和具體人員,所采用的組織形式,以能滿足企業設備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為目的。
三、民營企業呼喚社會化維修
這次調研的8個企業中,設備維護修理工作大都采取一般設備自行維修、重要關鍵進口設備委外修理或委托原制造廠維修的方式。這些企業表示,如果今后設備維修社會化服務有保障,將走專業化維修之路。民營企業迫切需要一支專業化服務隊伍,來承擔設備維修和保養工作,這樣,企業可以不再設修理人員,全部委托社會服務,減少費用支出。筆者認為,目前部分企業自己配置維修力量是暫時的,等到社會化維修隊伍壯大后,企業會很自然地轉向依靠社會力量維修。目前可以先成立面向社會化服務的設備維護保養公司,為民營企業承擔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潤滑等工作,向企業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這樣企
業實際支出的費用比自己配備維修工人所花費用少,一定會受到歡迎。
四、設備的更新改造應采取生產企業和專業制造企業相結合的方式
這次調研所到的民營企業生產的產品很雜,往往只要社會上有需求,它們就會去生產。因此,這些企業的生產設備經常變化,以適應市場需要。再加上往往設備需要數量很少,甚至只要一臺,一般專業設備制造廠家都不愿安排制造,生產企業在購買不成的情況下,唯一的辦法是自己設計制造,這是其一。其二是專業設備制造廠雖然設計和制造力量很強,但往往對生產的工藝、設備的調試,不如使用廠家熟悉,故在這樣的情況下,筆者認
為應兩者結合,發揮雙方優勢,才能生產出、改造好更好更適用的受民營企業歡迎的專業生產設備。
五、民營企業急需社會上有從事設備專業人才的培訓和組織技術信息交流的專業機構
這次調研的企業主管紛紛表示,希望有社會機構能開展設備管理人員以及技術工人的專業培訓,通過培訓使管理干部能一專多能,能勝任民營企業一人多崗的實際需要。另外民營企業往往都是無上級主管單位,相對信息比較閉塞,他們為提高自己的產品競爭力,提高管理水平,非常需要掌握市場上的各種信息資料,希望社會中介機構能做好這方面的服務。而目前社會上這樣的中介服務機構很少,尤其是面向民營企業服務的機構更少。協會、學會對此應引起注意,把為民營企業服務列入議事日程,研究民營企業的需求,并針對需求做好服務工作。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民營企業必將有更大的發展,我們應重視對民營企業的特點進行研究,更好地為民營企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