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家電品牌的恐龍時代真正來臨了
長虹并購了中國第四大冰箱企業美菱,大家將最多的關注投向長虹是否能成功運營這個白色家電品牌。能否運營成功的答案不在今天,我們該更多關注這個事件背后的產業變化:中國家電產業進入范圍經濟的角逐。
不得不承認中國家電產業在最近的五年中已經陷入一個只有增長而沒有增收的徘徊期。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單位產品生產成本降低的經濟規律正在把中國家電企業引進一個充滿荊棘的死胡同,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規模經濟時代已經結束。規模經濟規律并沒有失去其歷史意義,就像傳統的物理定律在傳統的物理環境下仍然正確地存在一樣,但是隨著環境的變化,我們的物理規律必須變化,相對論的出現就是極好的證明。
中國家電企業的生存環境相對于十年前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產能并不能無限地擴大需求能力,在產能急劇提高之后,由誰來協調產能與需求的矛盾?現代流通應該是協調現代制造與需求的看得見的手,可惜的是,我們的現代流通并沒有與產能并蒂成長,落后的現代流通制約了中國家電的制造能力的優化。如果中國流通能及早發育,那么制造企業應該是需求韁繩準確牽住的馬匹,而現在則不是,過多的產能造成的庫存與遍地的應受賬款已經把企業壓彎了腰,現在市場上留存下來的大品牌基本上都受到過這種大傷元氣的內傷而愁腸滿結。
海外市場并不是向中國家電企業展開大口的巨大需求布袋。中國家電的制造規模也受到了抑制,要么是根本不讓“中國價格”進入,要么是允許進入但條件是虧損著進入。原來的產能競賽所依靠的內外兩大市場問題都出現了阻力,規模經濟很難依靠。
把外部市場看成是拉動企業成長的惟一力量是嚴重的錯誤,怎樣在目前這樣愁云慘淡的市場環境中生存才是根本。中國家電企業的舊有思路是靠一個“獨生子”,把規模在全球范圍無限放大,但是,在產品的利潤薄得像刀片一樣的今天,這種靠獨生子產品支撐的企業卻成了孱弱的易倒翁,橫向多元的擴展產品線實際上是在讓獨腳獸變成八角魚,即使每一只腳都站在刀片上,這個企業的基礎也是相對穩固的。長虹并購美菱之所以引起巨大的關注就是因為長虹在從一種戰略向一個異己的戰略快速轉型,所以與其說業界在關注長虹的白電并購,不如說在關注長虹的一種戰略的轉移。
其實,在此之前長虹已經開始向白電領域延伸,比如空調,不過進入美菱舉動的符號意義更大,進入多個領域號角的調門瞬間提高了。這是市場進化的客觀規律,瞅一眼當下的家電業還有誰是拿著一個產品的標簽在搖晃叫賣呢?沒有了!
國內家電品牌的恐龍時代真正來臨了:每一個留存下來的品牌靠產品線的整合把自己武裝成一個軀體龐大的恐龍,而每一個恐龍手里都握有一副牌,接下來的戰爭是一副牌的多牌變換的游戲,而不是以前的單張牌的對抗賽,每一個具有競爭資源的大牌企業都開始為了這樣的恐龍時代做準備。
這樣的產業時代對中國家電企業有利嗎?筆者認為這是中國家電業無奈的反映,規模經濟時代的幻想已經丟失,很可惜的是我們在這個看似繁榮的時代沒有發展出中國家電產業的技術生成能力,所以說,走向范圍經濟的時代是中國家電業最后的對抗機會,此外,范圍經濟對中國家電企業的成長還存在有利的一面。范圍經濟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由單一企業生產聯產品(聯產品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可以使用共用設備、技術、管理等資源條件的技術特性相同或相近的產品)比多個不同企業分別生產這些聯產品中每種單一產品的產出水平要高,所以說產品線的拓展帶來的一個集團內產業的范圍經濟為產業的協同找到了新的途徑,這有利于提升中國家電企業的內生競爭力,改變了中國家電企業原先只會從外面找辦法而不會從自身找力量的局面。在這樣的時代,競爭方式雖然將會發生變化,但是我們的產業不能只把精力放在競爭方式的變化上,更需要對宏觀資源與新的產業競爭方式的關注,因為參與家電產業競爭游戲的還有外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