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工業投資只及蘇魯一半廣州提振十大產業
“要抓緊出臺《關于加快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及重點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在14日閉幕的廣州市委九屆六次全會上市委書記朱小丹明確表示,這預示著未來重點產業政府的扶持力度加大。
據廣州市發改委主任潘建國介紹,與國家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遙相呼應,目前廣州正在扎實推進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和能源等10個重點產業振興規劃的工作部署。廣東省副省長佟星14日指出,要“制定區域內各有側重的差別化產業政策”。從“廣州制造”到“廣州創造”,《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對廣州的制造業提出了嚴格要求。
截至2007年,廣州制造業完成總產值9876億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以上。2008年以來,雖然同樣受出口不振、經濟減速的嚴峻考驗,但廣州的工業發展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發展依然保持著平穩增長。
廣州的各個區市,2008年也逆勢而上。以花都為例,2008年1-11月份,花都汽車產業基地完成工業總產值486億元,增長34%,占全區的45.6%,凈增90億元。
2008年,東風日產在行業將近60%的廠家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逆市飄紅,全年生產整車35.4萬輛,增長29.28%,超額完成年計劃,銷售35萬輛,增長28.91%.
增城方面,廣州東部汽車產業基地穩步推進,拉動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向汽車產業基地集中,發揮產業集群效應。使增城與黃埔、廣州開發區形成了三點一線的廣州東部汽車產業帶,成為廣州市三大汽車產業板塊之一。2008年,擬引進生產性項目17個,總用地面積1638畝,預計達產后年產值約150億元。目前,增城市已有汽車、摩托車及其零部件企業140多家。而迅速崛起的蘿崗區去年GDP更是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市委常委、廣州開發區、蘿崗區委書記薛曉峰表示,預計其GDP、工業總產值、進出口總值、一般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都達到了20%以上,在全國54個國家級開發區中繼續保持第一或名列前茅。目前廣州開發區投資總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有700多個,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金屬冶煉、生物、精細化工和食品飲料等6大支柱產業集群。
十大產業振興計劃
“預計200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200億元以上,增長12%以上”,日前廣州市委九屆六次全會上透露。新的一年,正如朱小丹書記所說,我們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面臨的機遇也前所未有。
2009年廣州市要優先發展高端服務業,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建立現代產業體系。鄔毅敏表示,廣州將充分利用科技創新資源優勢,堅持以“廣州創造”提升“廣州制造”,加快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步伐。要進一步強化產業發展影響力和帶動力,與周邊區域形成合理的產業級差優勢,使廣州始終處在產業發展鏈條的高端。廣州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布局建設好現代產業體系。
在市委九屆六次全會上,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潘建國透露,將編制和實施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和能源等10個重點產業振興規劃。
10個重點產業振興規劃,正是危急之時的及時之策。在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汽車產業和鋼鐵產業調整振興規劃。
在汽車等產業陷入低迷的時期,廣州適時研究推出重點產業振興規劃,與國家的產業扶持政策一脈相承。作為產業政策的受益者,廣州本田人士表示,隨著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逐步落實,有利于汽車消費環境改善的利好政策也將陸續出臺,因此,汽車市場保持平穩增長是可以期待的。
根據國家新的產業振興部署和廣東省實際,廣東省目前也正抓緊制定裝備、汽車、鋼鐵、石化、船舶等重點產業規劃和輕紡、有色、電子、建材等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并加快發展核電設備、風電設備、輸變電重大設備、大型鑄鍛件、數控機床及系統、海洋工程設備等六個關鍵裝備領域,培育發展精細化工、醫藥等產業。廣東省副省長佟星強調,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圍繞大型企業和重點項目發展配套工業,并根據各地區不同的產業特點,制定區域內各有側重的差別化產業政策。
對照2005年,廣東省政府正式發布的《廣東省工業九大產業發展規劃(2005-2010年)》,食品飲料行業已經明顯被邊緣化。
關鍵詞:先進制造業
廣州市委九屆六次全會明確,要加快制定《關于加快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及建立重大產業升級項目目標責任制,分級創建示范性產業園區,努力實現“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建立現代產業體系,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廣州市發改委副主任張曉波日前對媒體表示,最近廣州還有多個大項支柱產業的先進制造業項目正在推進,包括廣汽與日野的重卡合資項目、廣汽研發自主品牌汽車項目、廣州本田發動機廠項目等。電子信息產業方面,廣州將引進平板電視前端和集成電路生產線;船舶制造領域,番禺大崗的船舶裝備制造基地將成為龍穴造船基地的重點配套項目。
根據規劃,到2010年,廣州汽車制造業總產值將達到3000億元、高檔數控機床產值超過50億元、核電及其他發電設備產值超過250億元。南部、東部和北部將形成3個先進制造業組團,從而使廣州成為帶動全省、輻射華南的先進制造業示范基地。
“十一五”時期,山東、江蘇工業投資速度雖然放緩,但仍比廣東高10-15百分點左右,目前廣東工業投資規模被山東、江蘇遠遠拋在后面,只有兩省的一半左右。從2006年開始至今,山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超越廣東。2007年,廣東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完成投資132.93億元,比山東、江蘇少469.84億元和456.22億元;2007年,廣東鋼鐵行業投資額49.16億元,分別比山東、江蘇少16.76億元、136.48億元;2007年廣東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完成投資176.35億元,分別比山東和江蘇少143.49億元、262.60億元;2007年,廣東城鎮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完成投資441.77億元,比江蘇少221億元。
■地理縱深
“廣州制造”:制造業最佳投資城市
日前,廣州被亞洲制造業協會評為“2008中國制造業最佳投資城市”。去年全年,廣州平均每2天就有一個投資超過1000萬美元的大項目落戶。截至目前,在廣州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已達160個以上,涵蓋汽車、船舶、裝備制造等多個廣州支柱產業。
“廣州先進制造業的逆市而上,與廣州近年來以大項目帶動產業集聚優勢有直接關系”,廣州市發改委人士分析說。
廣州已經不再“輕”了,從2000年開始,廣州推動汽車產業,發展重化工業,加大產業規模,改變長期以來重工業相對落后的局面,推動了新一輪的工業發展。
廣州機場、海港、公路、鐵路網發達,為先進制造業引資提供了基礎設施優勢;絕大部分投資可以在區一級政府辦理立項,為發展先進制造業提供了政策保障;全市第三產業比重接近六成,金融業、物流業、信息服務業等生產型服務業為先進制造業提供了良好的產業配套環境。
10大重點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無疑給這個冬日增添一抹亮色,有形之手支持著企業度過寒冬。副省長佟星就指出,要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廣東制造”向“廣東創造”轉變;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服務業與制造業相配套;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相融合。
在一系列振興政策的激勵下,最新數據顯示,2008年,廣州市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產值1023億元,同比增長17.7%,實現了逆勢增長,扭轉了前兩年低速徘徊的局面。產值規模超過100億元、10億元的電子信息制造企業數分別達3家和20家,一些企業保持強勁發展勢頭,逐漸打出了廣州品牌。(作者:戎明邁 實習生 曾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