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將土壤修復融入新時期城鎮化進程
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共同發布的《土地整治藍皮書:中國土地整治發展研究報告No.2》(下稱《藍皮書》)指出,我國土壤污染形勢嚴峻,耕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需海量資金作為支撐。
應該承認,土壤污染是人類社會進步不可避免的客觀存在。人為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進入土壤并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質量惡化,并進而造成農作物中某些指標超過國家標準的現象,即稱為土壤污染。可以說,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國家,都或多或少面臨著土壤治理和修復的問題。
從土壤污染的構成上看,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兩大類。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鹽類、含砷、硒的化合物等。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氰化物、石油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
一直以來,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的工作始終圍繞保護耕地展開,這對于迫切需要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力保糧食安全的我國而言,顯得十分必要。在政策層面,國家也早已將土壤修復納入我國土地整治以增加耕地總量的體系當中。
《藍皮書》指出,對污染土地、退化土地、損毀土地等的綜合治理修復是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我國先行在“長株潭”地區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試點。總體上看,我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工作剛剛起步,發展較慢,還遠未形成規模和產業化,與先行國家和地區相比總體差距很大。
在記者看來,這一定位和表述可謂十分客觀和準確,并未盲目地夸大我國目前的土壤治理成效,畢竟,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有關環境污染的意識培養也是近年來才逐漸成型的。特別是,相較于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等環境污染類別而言,土壤污染的“冷門”屬性依然存在。
正因如此,國土資源部通過藍皮書的形式對土壤污染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逐一羅列,意在對有關政策制定形成必要指引和呼吁,特別是希望能夠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根據《藍皮書》,土壤修復有幾個關鍵問題仍亟須破解:一是法治建設,二是規劃引領,三是技術創新,四是標準規范,五是資金保障。特別是資金問題,我國土壤污染形勢嚴峻,治理與修復自非朝夕之功,需要海量的資金做支撐。
顯然,將資金視為最為關鍵的問題十分實際,這也絕非是政府一家之力就能夠承擔的。《藍皮書》援引美國通過立法批準設立污染場地管理與修復基金,即“超級基金”為證介紹,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用于污染土壤修復方面的投資約1000億美元,至今仍有50萬幅地塊需要治理。
這一數字意在對外表明何為“海量資金”,顯然,對于我國而言,同樣需要建立相關的融資渠道和機制,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就是,必須通過政策機制設定吸引社會和民間資本參與其中。否則,少了資金保障的土壤修復,勢必將讓一切有關土壤修復的技術、規劃成為空談。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早在2009年,我國就掀起過有關土壤修復的討論,特別是針對重金屬污染,來自國內權威的專家團隊也曾提出過治理路徑(比如“蜈蚣草”種植,一種“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復術”),應對諸如重金屬污染等土壤修復難題。資本市場上有關土壤修復板塊的公司也曾迎來較大幅度的股價上漲。但時至今日,我國土壤污染現狀仍舊維持“原地踏步”的狀態,其間透露的問題不可謂不重要。
其一,《藍皮書》所述諸如法治、規劃、技術、標準規范等都是急需政府主導制定的,并應該盡全力促進實施和落實的內容,這些還有賴于決策層科學、準確地把握我國土壤修復現狀,并對未來治理路徑和方向準確預判。
其二,有關土壤問題的國家及地方有關部門,如環保部門、國土部門、農業部門等應該形成有效的協調機制,針對企業排放污染物導致土壤污染、土壤治理修復責任承擔、污染違法行為的處罰等,有必要盡快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在促使土壤污染存量治理發揮成效的同時,給增量污染帶上“緊箍咒”。
其三,也是記者以為當前最為重要的方面,是應該將土壤修復作為既定政策目標融入新時期城鎮化進程當中。眾所周知,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面臨著耕地大量減少的事實。與此同時,大規模、無序、不計環境成本和代價的土地開發極易導致土壤污染的多發。因此,一套科學、有序、不以不斷擴張土地為目的的城鎮化發展方向逐漸確定,如果能將土壤修復納入國家乃至各地城鎮化進程的有關規劃當中,并作為與城鎮化發展指標同等重要的考核內容之一,想必將讓肆意破壞土地換取地方、企業發展牟利者心存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