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機械行業增速明顯回落企業走出國門時機成熟
最新統計表明,今年1~2月重型機械行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的增速分別比上年同期回落24.23%和24.74%,利潤增速由去年的111.64%下降到25.87%(見表)。"這樣下去,恐怕年初估計的20%的行業經濟增長速度將難以實現,行業整體增速有可能下降一半以上。"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汪建業日前告訴記者。
起重運輸機械回落明顯
起重運輸機械的工業總產值占重機行業全行業工業總產值的65%左右,其增速回落非常明顯,拉動重機行業整體增速下滑。"這是始料未及的"汪建業說,"說明國家宏觀調控的效應開始在重機行業顯現。"
更有業內人士表示,回落才剛剛開始,這種情況將有可能持續二三年的時間。
衛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韓憲保告訴記者,目前企業雖然還在滿負荷生產,但都是消化以前拿到的訂單,新訂單幾乎沒有了,所以下半年企業如何發展才是他最關心的事情。
汪建業分析了造成該種情況的原因,他認為,我國大部分企業技術改造中的土建工程(新建廠房)基本完成,各種基礎建設投資下降,起重運輸機械使用量也隨之減少。另外,鋼材價格上漲幅度太大,使以消耗鋼材為主的中小起重運輸機械企業生產遭遇困難。
已具備走出國門的實力
汪建業說,起重運輸機械1~2月進出口總額高達8.4億美元,進口額為3.82億美元,出口4.85億美元,首次出現順差。這表明,我國起重運輸機械已經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近幾年飛速發展的河南衛華集團有限公司正漸漸成長為起重運輸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韓憲保也不失時機的將目光轉到國外。他告訴記者,新建的國外技術研發中心將于今年下半年在新加坡啟用,該技術中心輻射整個東南亞地區,其目的就是進一步將衛華集團的產品打入東南亞市場。
曾在北京起重機械研究所工作的須雷博士,目前供職于德馬格起重機械(上海)有限公司,對國企和外企都很了解的他提醒國內起重機械企業一定要把握好國內的市場機遇。他說,拿起重機械行業來說,真正到國內來發展的外資企業充其量只占整個市場的一個小零頭,所以國內的企業根本不用擔心會被外企擠垮。只要將自己企業的產品真正做好,不但可以在國內站穩腳跟,而且還能到國外市場開拓一片天地。他對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充滿信心。
出口最具代表性的重機企業是江蘇通潤機電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生產的千斤頂已經在國外得到廣泛贊譽。2004年通潤機電出口創匯達1.14億美元,占國內千斤頂出口總量的三成。
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重機行業中的大企業,近幾年飛速發展是有原因的。高志俊董事長說,去年太重銷售收入達到21億元,這是前所未有的好成績,太重曾長期徘徊在5億元的水平,生產一直沒有起色。但近年來,太重將主要精力放在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上,銷售收入大幅上升。高志俊說,現在太重的油膜軸承完全可以向國際同類產品叫板,是響當當的優質產品。
鄭州機械研究所研究員付衛平認為,行業增速下滑并不可怕,要想企業有長足的發展,還應開發出有自己知識產權的產品,并不斷提高創新能力。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發現,在設備的核心部件上,我國重型機械產品的技術并不次于國外設備的技術,甚至國內企業更能設計出符合用戶實際需要的產品,但是在外觀和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國內企業還需要不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