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裝備制造產業“趕考”金融危機
為應對本輪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由國務院頒布,包括裝備制造業在內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已經全部“出爐”。而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東三省,能否率先將裝備行業從“中國制造”帶入“中國設計”的新階段,值得期待。
據工信部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戰略與規劃研究所主任石勇介紹,自2004年《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工作要點》獲得國務院同意以來,東北地區裝備制造業取
得了快速的發展。其中的標志性事件,就是2006年遼寧省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石化、冶金,成為遼寧第一大支柱產業。
不過本輪金融危機,將成為東北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過程中,需要面對的第一道門檻。
黑龍江省省長栗戰書在今年的省人大會上表示,從去年9月開始,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已從最初的原油、焦炭等行業,逐步傳導到了裝備行業。
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公布的信息顯示,沈陽機床廠普通、經濟型機床和中高檔數控機床訂貨分別下降45%和15%左右。瓦軸集團汽車、冶金和機床軸承需求分別下降60%、30%和30%。同時,已簽的訂貨合同也出現了撤銷或暫緩執行現象。
中信建投分析師鄭賢玲介紹,由于目前國際市場的需求下降,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的日子都會很難過。加快行業內的整合,淘汰落后技術和一些不合理的項目將是未來工作的重點。
而在金融危機之中,用長遠的眼光尋找推進企業下一步發展的機遇,會讓企業更快地轉危為安。
“最近,我們在和很多大型裝備企業溝通的過程中發現,面對金融危機,很多企業已經放棄了生產擴張的沖動,謹慎地觀察市場的變化。不過一些有遠見的企業開始通過海外的渠道,招聘國外一些由于金融危機倒閉的裝備企業中的核心技術人員。”石勇說。
“實際上,美國的裝備制造業之所以如此發達,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蘇聯解體時,美國企業聘用了一大批前蘇聯裝備領域的核心技術人員。”鄭賢玲說,“我們的企業如果能把握住這次契機,對于中國裝備制造業的長遠發展將獲得很大的收益。”
據石勇介紹,對于東北地區裝備制造企業的發展而言,人才和技術的儲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加快發展裝備行業的配套服務平臺,同樣是至關重要的。
實際上,在本次全國兩會上,遼寧省人大代表將提交“沈陽經濟區申報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建議,建議將沈陽裝備制造產業發展規劃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
全國人大代表、沈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長義今年初在沈陽經濟區調研時表示,沈陽經濟區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具備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產業優勢,老工業基地振興之日就是新型工業化實現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