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人保護“有實”環保公眾參與才“有名”
舉報人保護制度舉報人保護制度的建立與健全,等于從法律上承認了舉報人舉報行為的正當性。嚴守舉報人個人信息不外泄,應是保護之始。的建立與健全,等于從法律上承認了舉報人舉報行為的正當性。嚴守舉報人個人信息不外泄,應是保護之始。
環保部近日發布了《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明確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不依法履行職責的,有權向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舉報。此《辦法》是上位法《環保法》第五十三條、第五十七條具體落實后形成的部門規章,對執行《環保法》第五十三條、第五十七條有重大意義。
一直以來,但凡提到環境保護中的公眾參與,總讓人有種“有名無實”之感。法律稱對環保信息等一切相關行為公眾有參與權,但其規定大都是綱領性的,并無與之配套的實施細則或單行的部門規章。公眾參與最核心的活動,就是檢舉與告發。當民事訴訟法已經在嘗試擴大公益訴訟適格起訴人之時,檢舉人的保護制度,就成了檢驗公眾參與真實與否的最有力試劑。
從舉報人的本質上看,環境保護領域的舉報人,與其他各生活關系領域的檢舉人一樣,都是對違法犯罪或瀆職濫權等腐敗行為的告發與揭露,是一種自我承擔的社會公民義務之行使,其告發行為很容易招來打擊報復。媒體曾報道過河北滄州農民因舉報選舉不公而遭滅門、河南舞鋼鎮干部因舉報當地領導而家破人亡等事件。舉報人保護制度的建立與健全,等于從法律上承認了舉報人舉報行為的正當性。嚴守舉報人個人信息不外泄,應是保護之始。
此次《辦法》中從方便舉報人行使監督權出發,承認一切途徑與方式的舉報行為,是一項進步。把舉報方式僅只限于“狀告”,或動輒以“誣告罪”相威脅,核實責任過度地壓在信息弱勢的舉報人頭上,這些是過去常有的不正常現象。廣開舉報途徑,廣集舉報信息,這應是鼓勵公眾參與的正確態度。
檢舉人分成制度,是國際上流行的保護舉報人舉措之一。舉報人的舉報行為盡管是出自于利他主義,但對其本人而言此行為并非是非做不可,他仍然有沉默的選擇。實行利益驅動機制,就是讓舉報人在選擇面前最大程度地傾向于果斷的利他主義。環境保護領域的檢舉,其對象是不以價格計算的環保長久利益。體現于這一領域的檢舉人分成制度,應是一種基于受保護的環保利益的獎勵制度。《辦法》鼓勵各地建立舉報人獎勵基金,這還不夠,應把“鼓勵建立”,改為“要求建立”舉報人獎勵基金。
環境侵害事件有多發、頻發等特點,環保監督機關工作做得怎么樣,這些信息應與舉報的信息回饋制度相銜接。《辦法》要求把處理情況報告于舉報人,這一安排相當必要。然而,這一安排尚需進一步體系化,如回饋時間期限,舉報人不服時的應對方法等,需要有具體的程序性辦事清單。
總之,我國舉報人保護制度仍處于探索前進之中。鑒于現階段民眾的公共參與程度不高,及時把最新的舉報人保護制度引入環保領域,并努力把民眾的公共參與熱情維持下去,才會帶來此陽光事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