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意見與行業分析:國產裝載機如何走出國門
我國已加入WTO,實現了國際市場國內化,國內市場國際化,中國經濟已成
為世界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大環境下,如何使
中國造裝載機走出國門,當是認真研究的課題。
產品出口是一把雙刃劍
從國內市場看,產品呈現割據局面,大噸位裝載機市場是國外產品一統天
下,國內產品占據中小型裝載機市場。
從國際市場看,業內人士對國際裝載機市場一直看好,需求旺盛。然而,
國際大市場卻被美國卡特彼勒、日本小松等知名企業占據著,國內產品很少問
津。即使像徐工集團徐州裝載機廠這樣年年出口領先的企業,年出口平均交貨
值還不足200萬美元。究其原因不外乎三點:一是過去中國經濟沒融入世界經
濟,中國產品被拒之門外;二是缺乏對國際大市場的研究,不了解一些國家的
采購標準,熱衷于國內銷售,國內就這么一塊“蛋糕”,大家都搶著吃,搶不
著就降價,進入惡性價格戰的怪圈;三是把出口作為一種效應。因我國裝載機
整體起步較晚,技術水平與國外大企業存在明顯差距,尤其受可靠性的困擾,
怕產品出口加大銷售成本,于是不把產品出口作為產品銷售的主渠道,而是作
為提高企業和產品知名度的效應,對經濟效益很少顧及。徐州裝載機廠80年代
出口美國的第一臺裝載機就是最好的例證。當時為把ZL40A裝載機出口到美國,
美商對產品竟提出30多處改進意見,雖然圓了出口夢,但成本加大了許多,基
本上是虧本銷售。但從另一方面看,這么一改受益非淺,產品質量大大提高,
翌年ZL40A裝載機獲國家優質產品獎。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產品出口是一把
雙刃劍,既能使中國產品占領國際市場,又能促使產品質量的提高。
如何“走出去”
應實現效應型出口向追求出口效益型轉變。外向型經濟越來越成為我國經
濟發展的主要導向,裝載機生產企業應盡快從產品成本、用戶市場、產品質量
宣傳等方面,全方位考慮“走出去”戰略的措施。
應追求成本的最低化。低成本思路不僅適用于國內,同樣適用于國外市
場,產品在什么地方生產并不重要,關鍵要考慮能否實現成本最低,質量最
優。如果出口產品能給企業和經銷商帶來真正的效益和明顯的實惠,這種來自
經濟動力的需求將是長遠和持久的。
應盡快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占領不了國外市場的原因,除企業對出口產
品沒有作過于嚴謹的整體布局和研究外,產品的技術含量也是不容忽視的因
素。我國加入WTO后,一些國際技術標準將陸續采用,只有有效地采用國際標
準,產品才能得到國際用戶的認可。
要注重抓信息。目前,企業接到的訂單大部分是通過外貿中介機構來的,
企業往往不能直接獲得信息。企業急需從多渠道獲得有效信息,從徐工集團徐
州裝載機廠經驗看,最重要的手段是參加國際招標(2001年末,一次中標171
臺),參加工程機械博覽會,從中獲取市場信息,了解有關國家的采購標準。我
國雖已入世,但并未同時加入政府采購協議(GPA),從發展趨勢看,它不會永遠
停留在WTO規則政策之外。在GPA的附錄中,詳細列出了各成員方公布政府采
購、招標信息的刊物名稱及政府采購法規、司法判決、程序等信息的刊物名
稱,如果我國的工程機械能夠進入國際采購網絡,則會大規模提高出口份額。
自覺運用WTO貿易規則保護自己。我國已加入WTO,中國的裝載機等工程機
械要走出國門,不僅要嚴格按照WTO的規則進行運作,而且要學會用WTO貿易規
則保護自己。目前國內競爭主要表現為競相殺價,有的微利銷售,有的零效益
銷售,有的則虧損銷售,這種銷售形式是難以為繼的。這種銷售方式如果擴展
到國外市場,會被國外視為違反WTO貿易規則的傾銷行為,自覺遵守WTO貿易規
則并用其保護自己,將是業內面臨的新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