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報道:機械工業市場換不來產業核心技術
兩會期間,自主創新一直是政協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之一,而對于機械工業的自主創新,作為一名機械工業領域資深專家,全國政協十屆委員、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于珍有著更深的理解。 “自主創新與機械工業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我們必須深刻理解和清醒地認識到,自主創新是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持久動力,是推進我國機械工業發展和振興的重要保證。”3月7日,于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堅定地說,“現在,我國正處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轉型期和戰略機遇期。如果我們不能從以市場換技術為主,轉向以自主創新為主,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那我們國家的經濟將會停滯不前。” 用市場換不來產業核心技術 于珍說:“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美元。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3000美元時,是經濟和社會的重要轉型期,也是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在這個時期,經濟增長如果及時從以資本投入拉動為主,轉向以技術創新推動為主;從依靠廉價要素成本為主,轉向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主;從以市場換技術為主,轉向以自主創新為主,那么我國國民經濟就可以實現質的飛躍,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于珍指出,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隨著我國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日益擴大,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形成了不斷重復引進和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現在我國機械工業的主要技術來源50%以上來自國外,汽車工業的70%、發電設備的50%、基礎機械的60%、農業機械的30%來自引進,知識產權矛盾越來越突出,很多產品的品牌、關鍵技術和銷售渠道掌握在跨國公司手里,對我們進一步使用和引進國外技術造成困難,大部分產品的高額利潤被外國公司賺取,我國產業多處在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低端位置上,導致國外對我國產品的反傾銷糾紛不斷增長。 于珍說:“從國家安全的角度看,自主創新是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的根本大計。現在,一些敵視我國的國家和組織惡意炒作中國威脅論,使一些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戒心增強,對高技術實行種種封鎖手段。機械行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對于前沿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用市場是換不來的,用金錢也是買不到的,只有通過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力開展自主創新才能得到。” 他指出,面對日益增強的能源資源約束,考慮到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從國際科技競爭和知識產權保護日益強化的趨勢看,我國機械工業已經到了必須更多依靠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發展的歷史階段。“我們要堅決貫徹中央精神,堅持以技術創新帶動產業升級,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品牌,作為優化調整行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中心任務。” 注重市場并集中力量辦大事 “十一五”規劃《建議》提到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這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核心內容時明確指出,要把發展先進制造業放在優先位置。結合機械行業工作和科技體制改革的實際情況,于珍指出,機械行業應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認真學習貫徹全國科技大會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精神,使自主創新的方針深入人心。按照科技部的具體部署,做好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基礎件和通用部件;多功能農業裝備與設施;流程工業的綠色化、自動化及裝備;煤的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液化及多聯產技術與裝備;先進制造技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調研、組織、可行性報告編制和論證工作,做好科研院所社會公益研究專項和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專項的組織、申報和推薦工作。 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摸清機械工業行業科技開發能力和企業自主創新的現實狀況、存在問題和解決措施,找準工作的關鍵著力點,并通過各種途徑向國家有關部門積極反映,提出政策建議。 按照科技部、國資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的要求,緊密結合機械工業的實際,制定具體的工作計劃和項目指南,篩選和推薦重點項目與試點企業,加快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研究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等產學研相結合的行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加速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建設,推進企業成為自主創新主體,加大技術研發投入,逐步使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從一般的產品研發和工藝技術的改進,過渡到發展自主技術,為企業發展提供前瞻性技術儲備,促進企業技術升級。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發達國家建立研發中心,與國外企業進行專利技術、核心技術的合作開發,建立平等的技術戰略聯盟,建立以主導產品為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為支撐的企業發展戰略,促進技術升級、加速產品更新換代。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學會和事業單位的服務職能,為企業提供及時、有效的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幫助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加快建立和完善面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技術咨詢、技術轉讓等社會化服務體系。 團結、調動和組織機械工業各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廣大企業,大力推進產學研聯合科技攻關和成果推廣工作,集中力量攻克和解決阻礙行業發展、影響行業技術進步的重大難題。尤其是對一些制約我國機械工業技術進步、國外不可能提供給我們的技術能力,要加大自我培育力度,加速發展自主技術。要按照有限目標、重點突破的原則,結合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和重大技術裝備工作,加強重點、關鍵領域的自主創新,滿足行業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 加快機械工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技術創新服務機構、行業中介組織的建設,加速科技成果向產業化的轉移步伐,使其盡快形成生產力,帶動產業升級。 探索建立新形勢下機械工業基礎共性技術研究的工作機制和支撐體系,爭取國家專項計劃和專項資金支持,加強研究開發力量,為產業的技術進步、新產品開發和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奠定技術基礎。 依托三峽工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國家重點工程,大力推進核心技術和重大裝備國產化,提倡和鼓勵使用國產首臺、首套技術裝備,努力推進《國家重大產業技術開發專項》中機械工業關鍵技術開發項目的實施。 正確把握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的關系,積極利用合資經營、合作生產的技術溢出效應,加快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使我們能夠通過引進技術,盡快縮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提升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要加快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全面貫徹黨和國家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加速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特別是以中青年為主體的創新型領軍人才,保證行業發展的迫切需要。 大力推進品牌戰略和機械工業名牌產品戰略實施計劃,加強中國工業大獎和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的組織工作,促進企業創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名牌和世界名牌;引導和支持產業集群和重點城市努力創建區域品牌。 在采訪的最后,于珍指出,機械工業應該既要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又要注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充分調動行業內外的優勢科技資源,并在重點領域實現自主創新 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加快提升機械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