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與挑戰并存家電業謀求新突破
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日漸深化,產業結構也在調整深化,而中國家電業則首當其沖。
在"中國制造"的發展過程中,本土家電企業一直孜孜以求,并以高端化策略、先進技術保持著豐厚利潤。時值 2008奧運年,中國家電企業既迎來了向全世界展示風采的難得機會,又要面對產業制造基地大轉移和"家電下鄉"政策機遇。在種種新的產業環境下,中國家電業能否再次創造新的高度?
2007年,中國家電業依舊保持平穩增長,銷售總額持續增加,再次確立全球家電第一制造大國的地位。一方面,利潤的大幅回升讓處在產業升級和產業融合中的國內家電企業更加堅定步伐;另一方面,這種增長勢頭也昭示出,中國家電制造業已經完全融于全球競爭環境,走向國際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家電課題組的調查數據顯示:2007年,在空調市場,處在第一梯隊的格力、美的、海信-科龍、海爾四大品牌占據了6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冰箱市場,海爾、海信-容聲系、美菱、新飛、美的 -榮事達-華菱系等本土品牌占據了65%的市場份額;在洗衣機市場,本土品牌海爾、小天鵝、美的-榮事達合計占據59 %的市場份額。
家電行業是我國近20年來發展最迅速、競爭最慘烈、與國際接軌最徹底的高新技術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我國家電企業的競爭走過了從質量到成本、到規模、再到市場的歷程;從基礎薄弱、年產值8.6億元,發展到今天僅次于美國和日本,年產值將近5000億元、位居世界第三的家電生產大國。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4000多家比較大的家電企業,專業范圍涉及12個大類;28種家用電器的產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冰箱、洗衣機、空調產量分別占世界份額的34%、35%、67%,顯示出了"世界工廠"的實力。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專家陸刃波表示,中國家電制造發生由弱到強的轉變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的,促使這一轉變的發生有兩個深層原因:一是全球家電制造的重心向中國轉移,二是中外家電制造企業立足中國的配套生產能力,為全球生產家電產品。
中國13億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不僅培育了多個世界級的本土家電制造企業,也吸引了國際制造企業到中國投資生產。早在2002年,經濟觀察家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對中國家電領頭羊海爾的全球擴張發出驚嘆: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香港等全球資本市場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都有海爾布局的棋子。
近期,家電業生產成本日益加重,市場容量漸漸趨于飽和,面對新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中國家電產業能否再創高峰?
對此,陸刃波分析,當前,家電業面臨大范圍產業轉移和"家電下鄉"的實施。在為家電企業提供公平展示舞臺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整個行業的激烈競爭。家電整合洗牌加劇,行業整合、資產重組、購并將成為2008年一大熱點。
在國內家電制造產業版圖上,廣東的順德和山東的青島是無可爭議的兩大制造基地。隨著競爭加劇,利潤攤薄,家電企業紛紛推進產業向內地轉移的戰略大調整。得益于臨近華東市場的區位優勢、自身成本優勢以及良好的家電工業基礎,地處中西部跨越區的合肥成為家電產業大轉移的前沿陣地。
目前,大批國內家電巨頭進駐合肥。2006年,格力空調合肥工業園正式落戶合肥高新區柏堰科技園;美的集團已將洗衣機、冰箱的總部設在合肥,實現了兩個拳頭產業在合肥的研產銷一體化運作;借力美菱電器,長虹在合肥的投資也開始加速。據悉,長虹-美菱工業園2008年完全建成投產后,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單班單體年產400萬臺的冰箱生產基地。
截至目前,合肥家電產業已形成海爾、長虹、美的、格力、美菱、榮事達、三洋、華凌、天鵝、日立等家電企業百花爭妍的格局和集家電研發、生產、銷售、物流及相關配套為一體的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隨著合肥家電產業的整體發展,被國內巨頭收購重組后的合肥本土家電品牌也在迎來新一輪機遇。
這種產業的整合洗牌猶如一把雙刃劍,不斷增加廠商的生存壓力,整個行業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誰都有可能徹底地改變中國白電市場,打破現有產業格局。
2007年末,一個政策機遇展現在中國家電企業面前。財政部、商務部決定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 5月在山東、河南和四川三省,針對彩電、冰箱(含冷柜)和手機三大類產品開展"家電下鄉"試點工作。政府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主導作用,將出口退稅的13%直接返還農民,減輕農民負擔,刺激消費。"家電下鄉"還直接提升了中標渠道商的影響力,使其與"雜牌機"橫行的渠道產生區分。
來自商務部門的預測,"家電下鄉"活動可撬動100億元的家電市場銷售。2008年,"家電下鄉"活動有望向其他家電產品及全國其他地區推廣,這無疑為家電企業進軍農村市場吹響了號角。
對此,家電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受合資品牌大幅降價、城市居民消費升級的沖擊,國產家電特別是彩電、手機在一二級市場的占有率大幅下滑。市場環境逼迫家電企業必須轉變思路,向三四級市場要份額。實施"家電下鄉"政策,實現由外向內的轉變,實現從過度依靠出口向挖掘自我消費潛力轉變,實現從城市市場向農村城市市場并重轉變,將有利于促進家電生產、流通占領農村市場,并為農民帶來真正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