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琵琶別抱上海金控落子浦發股權轉讓背后
■本報記者 劉兆瓊 上海報道
或許這一次對于花旗和浦發的代價都太大——解除了與浦發銀行排他協議的花旗競標廣發行能否成功還未落槌,又丟掉了浦發的控股權;而浦發對于國際投行無緣控局也多少有些遺憾。
1月18日和2月25日,浦發連發公告,上海國際集團直接和間接擁有浦發銀行股份達到33.895%。
“浦發銀行被上海國際集團控股早就是計劃中的事情。” 上海市銀監局官員說。
浦發的遺憾
這一切似乎更像是一種刻意的安排。
1月18日,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等6家浦發銀行的股東將股份全部轉讓給上海國際集團,上海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也受讓上海振環實業總公司持有的公司4250萬股法人股。這次轉讓使原來居于第四位的股東上海國際集團成為了浦發銀行的第一大股東。
2月25日公告顯示,股權進一步向上海國際集團集中,19家小股東向上海國際集團和上國投轉讓了股份。知情人士透露,股權轉讓價格十分低,大約在5元多,遠低于市場價格。
根據目前的數據,轉讓完成后,上海國際集團直接持股比例為24.99%,實施10送3的對價后為22.76%左右。即使股改完成,花旗增持到19.9%,也無緣浦發的控股權。
“浦發是希望能夠跟花旗長久合作的,花旗無法成為浦發的控股股東,對浦發來說是一種損失。”浦發銀行一位高層人士說。
即使在雙方簽訂《戰略合作第二補充協議》,解除“排他”協議的時候,浦發也高度贊揚了花旗為其所付出的努力。
而在這個《補充協議》里,花旗也承諾:“積極支持浦發的股權分置改革,并在2008年12月31日前,不出售首期浦發銀行股份;進一步增持浦發的股份,在保證不影響浦發增發7億股的前提下,通過認購定向發行新股的方式增持浦發的股權到19.9%。”
不過,“做第二大股東對花旗也不是不可接受的,畢竟有了上海市政府方面更加堅定的支持,業務上的風險會低些,盈利機會也多。”華夏證券分析師佘閔華說。
股權轉讓背后
顯然,關于浦發,有關部門另有深意。
根據浦發銀行10送3的股改方案,浦發股改后自然除權價大約為9.37元,復牌后,不考慮價格上漲的因素大約為8.53元。
“這樣的轉讓價格給上海國際集團是市政府的安排,而上述轉讓方也基本上是市政府下屬的企業。否則,這些法人股即使完成股改之后再變現,過了1年的鎖定期,都會有更多的收入。”浦發銀行一位人士稱。
在股改之后急速完成股權集中,上海國際集團低價輕而易舉地掌控了浦發的控制權。
不過,上海國際集團作為上海本地的金融控股公司近些年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事實上,近幾年上海國際集團的金融資產并沒有獲得多少增值,上國投贏利有限,上海證券虧損,其他幾家銀行資產也屬于長期投資,分紅很少,所以內部資金鏈十分緊張。”一位知情人士稱。
在“券商模式”、“產業控股”模式都基本被否決了之后,上海國際集團的金融控股模式卻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認可。“去年年底上海金融界開始重提這個問題,金融控股的模式最后被認可,但是前提是金融控股公司應該控股一家上海市的本地銀行。所以浦發銀行被上海國際集團控股是早就計劃中的事情。”上海市銀監局官員說。
一些分析人士對此并不持認同態度。“金融控股集團依靠這種行政性力量的強制推動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加之上海國際集團內部資金也并不充裕,做金融控股有點強人所難。”一位分析師認為。
來源: 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