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硝煙讓銀行并購案公平性存
廣發行并購案終于塵埃落定,這下,終于不用勞煩有關部門出面澄清有關信息了。據新華社報道,11月16日,備受國內外關注的廣東發展銀行重組取得突破性進展——美國花旗集團等6家機構組成的投資者團隊,出資約242.67億元,認購重組后的廣發行約85.5888的股份。
這一結果并不出人意料,媒體的大多數被澄清的猜測被證明命中靶心。對于關注事件進展的人來說謎底并不難猜,真正出人意料的倒是有關部門“沒有聽說此事”的表態。
花旗團隊中的中國人壽日前在香港緊急停牌,早已引發市場無限想像。更讓人樂觀的是在1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外資銀行管理條例》新聞發布會上,銀監會主席助理王兆星在回答關于廣發行重組問題的提問時說,“關于廣發行的重組問題,我所得到的信息,應該說進展比較順利。選擇誰作為最后的戰略投資者,這將由廣發行的股東、董事會來進行篩選和最后確定。銀監會只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對新加入的股東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銀監會市場化的開明態度可以大大寬慰急于引資重組的各家商業銀行,但信息的前后倒錯與市場的無限思量,卻讓一樁原本應該十分坦誠的經濟事件變得曖昧,有損并購的公平性。
廣發行因其分布于全國各地的502家分支網點,和全國銀行業務的金字牌照,從曾經的燙手山芋變成了今天眾人爭搶的香餑餑,競爭之慘烈前所未有。廣發行并購動議消息透露于十六個月以前,期間外資金融機構的母國政要頻頻出面助陣,歷經改標、財務投資者撤退、有關部門數次澄清等種種戲劇性事件,更引發外資入股中國金融機構是否有損國家經濟安全的大討論。
作為外銀行并購中國金融機構的一個標志性案例,廣發收購案引起了全世界金融機構的關注。任何金融機構都難以漠視中國經濟前景與中國龐大的市場份額。按照某些國外銀行家的說法,“從長期來看,中國是必須進入的市場”。而作為中國銀行業開放的風向標,廣發行并購案幾乎與《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一道為外資進入中國銀行業打開了大門。兩者在時間上的重疊絕不僅僅是巧合。
廣發行并購案早如箭在弦上,已經控弦太久,再控下去很可能害人害己。按照決策層制訂的銀行改制時間表,內地金融機構完成資本充足率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幾,他們面臨的命運是要么重組改制獲得重生,要么被逼退場,這是銀行和地方政府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當然,對決策層而言,退場家數過多,這場銀行改制風暴就很難取得全功,成為一場殘缺的勝利。
各家商業銀行的老股東也愿意外資入主。對投資者而言,沒有比通過新管理團隊的進入而讓舊股飆升更讓人開心的了。根據估算,享有廣發行9.57%的股權的申華控股的股權理論價值將達到27.14億元,刨去投資成本4.12億元,公司該筆股權帳面溢價23億,折合每股凈資產增厚1.58元;持有廣發行3000萬股股權的云維股份也獲利非淺,據估算,其帳面價值也將達2億元左右,相比云維1.65億總股本,每股將厚增資產1元以上。
廣發行態度如何不言可知,他們提供的喜報為重組的必要性提供了佐證:根據廣發行的預計,該行今年的稅前利潤將達到28億元,重組后的不良貸款比例也將降到4%左右,將晉升同行最優標準。有消息稱,廣發行員工人人爭學英語,盛況空前,情緒樂觀。以世界一流的金融機構代替政府機構成為股東,自然是市場、投資者與公司員工之幸。但以此邏輯推論下去,中國的金融機構大概只能象某投行人士所說的全由外資收購,“就象英國一樣”。
無須對海外媒體所擔憂的花旗的整合手段和經營模式過多操心,站在本位立場上考量,有一些事更為發人深思。這起并購案件與許多國企并購案一樣出現民資失語,由此導致的市場內生資源的退化成本到底有多高,還無法估量;監管層所設定的外資持股比例被輕易繞過的風險仍然存在,花旗獲得相對控股權后與其盟友IBM信貸當然會合作“愉快”,花旗團隊中的中國人壽與國電集團是否會成為外資“過橋”通道,有待觀察;圍繞廣發行紛傳的無數信息說明這一并購案缺乏權威、及時而透明的信息。
廣發行的翻身道情到底能唱多久我們不得而知,但如果最終演變成摒棄內部市場資源的外資大合唱,恐怕很難說得上是本土市場之福;如果不消除廣發行、徐工案的諸多傳言所反映出來的信息滯后與不透明現象,中國的并購市場也很難說得上公正。
一樁并購案業已成行,資格審查者聲稱還未受理申請;事件進展神速,監管者卻未聽說此事,并非商業機密的信息卻多次反復神秘無比——也許,那些覺得受到委屈的力量同樣強大、背景同樣深厚的競購者最終能夠失之東隅失之桑榆?
葉檀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