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煤間接液化首次試車出油
由內蒙古伊泰集團與中科院煤化研究所核心科技團隊組建的中科合成油技術公司研發的煤間接液化工業示范項目,于近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大路煤化工基地試車出油,并平穩達到了預期效果。
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煤間接液化技術由實驗室到中試,再進一步放大到工業化示范生產,目前在國內尚屬首例。煤間接液化項目(以下簡稱煤制油)一期工程規模為16萬~18萬噸/年,伊泰集團已投資20多億元。項目主要產品為柴油、石腦油、LPG及少量硫磺。大約4噸原煤可以生產出1噸油品。該項目生產出的油品是目前世界上最潔凈的液體燃料之一。
在準格爾旗大路煤化工基地生產現場可以看到,該油品清澈如水,可以直接加入到柴油車輛中,經實驗監測,柴油車尾氣排放符合歐洲Ⅴ號標準,用于柴油車要比普通柴油節油8%~12%。該油品也可作為調和油,使普通柴油變為優質柴油。該項目是國家863計劃和科技部、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產業化項目,其核心技術于2004年10月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的技術鑒定,2005年9月通過了國家科技部驗收。漿態床反應器、費托合成催化劑、油品精制和系統集成全部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涵蓋了國際先進的煤間接液化所有核心技術,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80余項。
評審專家認為:煤基液體燃料合成漿態床工業化技術,在工藝、設備及催化劑研究試驗方面都取得了可靠成果,達到了預期目標,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備了工業化生產條件。這一高科技項目在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大路煤化工基地開車生產,標志著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煤間接液化規模生產油品問世,標志著國家863高新技術項目與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取得了重大拓展。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囑咐伊泰集團總經理張東海,希望將生產出的第一桶煤制油品收藏到內蒙古博物館。伊泰集團董事長張雙旺表示,在國家有關部門的關心指導下,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業與科研機構緊密合作,通過近10年的研究開發,形成了先進的工業化生產技術,有力地推動了自主煤制油技術產業化進程,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伊泰集團采用這一技術,用近3年的時間建成了煤制油工業化示范廠,實現資源就地轉化增值、能源效益最大化,將煤礦、合成油、發電循環利用,探索了一條煤炭清潔深加工、節能減排的新途徑。伊泰集團將依托鄂爾多斯地區的煤炭資源優勢,結合國家能源戰略需求,加大煤制油產業投入,實現資源型企業的產業提升,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公司未來計劃在示范廠成功運行的基礎上,按照國家煤制油產業發展部署,聯合國內外企業,爭取在2015年前后建成500萬噸/年的煤制油生產基地。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員、國家煤間接液化工程實驗室主任、煤制油首席科學家李永旺說,由于煤間接液化由實驗室放大進入工業化生產,在國內尚屬首例,所以在開車試運行階段應盡量暴露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工程技術問題,為后期檢修完善做好充分準備,從而確保實現長期安全穩定、滿負荷、高質量運行,同時為正在研發中的300萬噸/年煤制油工藝軟件包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