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鏈條業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
我國鏈條行業在“十五”期間實現了量的飛躍,跨入了世界鏈條生產大國的行列,特別是出口創匯在“十五”末年突破了2億美元。進入“十一五”,我們感到行業仍可以保持穩健的發展,年均增速在15%左右。
但在“十一五”期間,要實現健康快速發展,我們仍感到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是來自于國內的,如資源不足、能源緊缺、國內需求不夠強勁、制造成本不斷上漲等。近兩年鏈條行業流行著“天花板”的說法,即當鏈條企業規模到了10億元的時候便遇到了“坎”,好像很難再有突破的空間了。現在我對“天花板”有了新的看法,應該看到我們所遇到的“天花板”是哪個層面的“天花板”,是一樓的還是頂層的。與國際先進同行相比,我們尚處在中等“小康”水平,還沒有進入國外發達國家“貴族”的行列。我們現在雖然出口有了較大的增長,但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只有4.5%左右,主要是接單貿易、貼牌貿易,進入的是維修市場,尚未真正進入國外主機配套領域,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我們如果能真正進入國外主機的配套體系,如果能跨進世界鏈條制造強國的行列,就能掀掉我們頭上的“天花板”,后面的發展空間非常大。
而對于大家現在常說的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我認為關鍵是要看我們現在擁有的產能到底是有效的、中高水平的產能,還是低效益、低水平、重復投入的產能。成本的壓力不允許我們再進行低水平的產能擴張與競爭,否則我們也堅持不下去,我們現在正向也必須向高水平方向轉變。
另外,我們遇到了越來越多的來自外面的壓力。歐美、日本等海外知名鏈條企業已悉數進入中國,雖然我們還具有相對的比較優勢,對中國的市場可能比他們也更了解,但他們在技術、管理上的優勢則向我們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如果不迎頭趕上,我們今后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作者為中國機械通用零部件工業協會鏈條分會會長 宣碧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