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先進紡織設備的70%還依賴進口
近日在京舉行的“首屆中國現代服務業論壇”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原局長王景川說,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意識雖不斷加強,但目前尚未從根本上改觀。
王景川以數據證明他的觀點:我國的外貿總額已居世界第三位,可出口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產品,僅占外貿總額的2%,約80%的出口產品是采用貼牌貿易方式;在2005年全球100個最有價值的品牌中,亞洲國家有10個。其中,日本7個,韓國3個,中國一個也沒有。更令人吃驚的是,目前我國90%的中小企業、70%的大型企業、60%的大專院校沒有專利權,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
王景川介紹,國外企業和跨國公司非常重視對華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知識產權管理更加制度化、體系化。如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中,已進入中國的大約有400家,大多數都成立了知識產權管理部門,通過這一機構來有效地管理它們在中國境內的知識產權事務。
值得注意的是,跨國公司在過去10多年里,向中國申請的專利多數是現在迅猛發展的一些產業的核心技術,其戰略布局相當超前。它們在華申請專利時,既注重擴大權利要求,又注重擠壓我國的創新空間,以建立和鞏固其知識產權的優勢地位。出現矛盾時經常聯合起來、共同提出訴求,并往往由政府出面交涉。它們所實施的在華知識產權戰略不僅視野放長,具有針對性,且實施知識產權先行戰略。
王景川說,與國外咄咄逼人的氣勢相比,我國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意識仍然比較薄弱——尊重他人知識產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普遍缺乏;對國際規則的了解還相當貧乏,運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參與市場競爭尤其是國際市場競爭的準備和經驗不足。授權的國內專利平均存活期,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僅有3年(最長為10年);發明專利僅有7年(最長為20年)。
同時,我國多數行業和企業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基本上依賴國外,特別是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存在著產業技術空心化的危險。如高端的醫療設備、集成電路制造設備、光纖制造設備,基本上從國外進口;石化裝備的80%,數控機床控制系統和先進紡織設備的70%,依賴進口。
此外,侵犯知識產權、制假售假的違法行為在某些地方、某些領域還比較嚴重。這既不利于改善引進外資環境、提高引進外資質量,也不利于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配套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
他建議,就知識產權保護而言,政府要一手抓合理、有效保護,堅持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制假售假的違法行為;一手抓企業應對知識產權糾紛的能力建設,包括避免侵犯他人的權利、維護自身權益以及敢于和善于應訴及提出我方訴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