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縫紉設備行業的重大轉變
中國的縫紉機工業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如今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紀元,在世界縫制行業內展示著“中國制造”的競爭力。作為產量最大的縫制機械生產國,中國現有各類縫制機械生產企業1000多家,其中整機生產企業300家左右,產品覆蓋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名副其實的縫制機械大國
生產和出口總量。目前,我國的縫制機械工業已經具有相當規模,產品種類豐富,形成
了既能基本滿足國內需求又有一定國際競爭能力的生產體系。據中縫協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我國生產縫紉機共計1400余萬臺,其中出口1171.7萬臺,同比減少9.9%,出口額達7.1億美元,同比增長20.1%,出口額的增長高于出口量的增長,說明出口單價有所回升(這一數據尚未包括非中縫協會員單位的自營出口產品量)。據了解,全球60%的產品都是從中國銷往世界各地的。
縫紉機生產集中度明顯提高。形成了以上海、浙江、陜西、天津、江蘇、廣東等六個主要產區和以“標準”、“上工”等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業和名牌產品, 不少企業已走過“買圖紙生產,照樣機翻版”的初級消化吸收階段,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快速壯大,成為中國縫制機械工業的中堅力量。
產品檔次日漸提升。縫制機械行業已經開始改變在國際上檔次低、數量多、價格便宜的形象,步入了以技術創新為主要特征的快速發展階段。企業在加大科技投入、樹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同時,由生產型向生產開發型轉變,產品由仿造向創造、由低價位向高附加值、由大批量單一品種向小批量多品種發展,為挑戰后配額時代的激烈競爭積蓄了能量。 2004年在出口退稅下調、原材料漲價的背景下,企業加快改變出口增長模式,積極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增加自動化、電腦控制等高附加值的新品出口,因而去年全年呈現出口量降值增、效益顯著提高的良好勢頭。
不斷提升的競爭優勢
品牌經營與“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如果說早些時候人們聽到更多的消息是國內的企業被國外廠商合資、并購,今天我們的企業也有了反其道而行之收購洋品牌的案例。不僅如此,各企業根據自己產品與市場的吻合度,從先期的市場培育、開發,到以質量和服務為支撐的經營,使得“中國制造”在南美、中東、南亞與東南亞及東歐遍地開花,部分產品還以質優價廉的特性和廣泛的影響完成了其品牌建設的初步歷程。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在東南亞、巴西、印度等地區代理日本產品的經銷商市場已經很小,而飛躍、中捷等品牌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充滿了活力。
優勢不僅在于價格
“中國制造”的優勢在于價格。但隨著國內主要生產基地人才、資源等方面成本的增加,這種優勢正在削弱并逐漸讓位給海外更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于是有品牌、有實力的獨資、合資企業以高品質待價而沽;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而有相當實力的企業努力提高產品檔次以贏取更大利潤;成長型的中小企業也在進步,但仍需在價格戰的泥潭中摸爬滾打相當長的時間。
實際上,價格競爭一直是商業運作的杠桿之一。有專家就電腦繡花機的市場指出:“與國產機價格的懸殊使洋品牌的特種機幾乎打不進中國市場,這也為國產繡花機行業的迅速崛起并以性價比優勢叫板國際品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但優勢并不僅僅在于價格,便宜并非就不是好貨,與電腦繡花機一樣,各種工業用以及家用縫紉機的國有品牌正滿足著不同層次、不同地區的服裝生產需要。華東鞋業有限公司為擴大生產規模再行添置設備,經過一番權衡,最終選擇了菀坪縫制設備公司生產的“寶佳”牌縫紉機,在滿足生產質量要求的同時,比購買洋品牌節省了近一半的成本。
隨著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將其縫制機械制造業轉移到中國,中外縫制機械同臺競技的格局日益凸顯。世界著名的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如“重機”、“兄弟”、“飛馬”、“百福”等都在中國建立了合資或獨資企業。中國加入WTO后,更促進了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縫制機械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作為消費者的“下游”企業對“上游”企業也存在成本、匹配和發展需要等諸多方面的統籌。
與下游服裝企業攜手共進
我國是世界公認的服裝生產第一大國,巨大的市場造就了設備生產業的繁榮,設備生產反過來又給予服裝生產巨大的推動力。兩個行業之間不僅僅只是單純的供求關系,設備生產者若盲目地樂觀和自信,就可能與服裝產業的需求擦肩而過,錯失商機。
服裝生產業對于設備制造企業的要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在知識產權問題上下一番工夫。做OEM的服裝企業往往為了爭取訂單而不得不高價配備別人的成套設備;而生產自主品牌的許多大服裝企業已經通過實際的案例說明了“中國制造”的可選、好用。
其次,迎合服裝生產需要的產品開發與配套服務是一個更應引起重視的問題。一機多能成為在保證機器基本功能之上體現性價比的一個新的綜合參數,無疑會極大地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同時,還要努力于服裝生產軟件的硬件實現,借助服裝生產線上的硬件(或叫外圍設備)來實現設計的功能、縫紉機的自動檢測、吊掛系統的統計功能等等。企業所有的運作都要落實到終端設備上。所以,服裝生產設備的開發最終要體現對使用者的人文關懷、對生產資料的合理利用和對于產品品質的良性促進。服裝CAD、CAM的國產化,難在硬件而不是軟件正說明了這一問題。
具備了相當生產規模和水平的企業已經意識到,服裝機械產品水平的提升是關系整個服裝產業鏈進步的大問題。據了解,由飛躍集團和上海大學共同研制的“基于支持智能化縫紉機創新開發平臺”,于今年1月通過了專家驗收。據飛躍研發部門統計,應用該平臺后,產品研發周期縮短了30―45天,設計效率提高了30%,設計費用節省了30%,產品返修率也大為降低。 這說明,融入現代化大服裝生產工業的滾滾洪流,提升產業目身的總體素質,不崇洋媚外,不保守,則兩個行業必將形成互動和雙贏,共創輝煌。
結構轉換是未來發展的主旋律
分析今年的市場可以看出,服裝產業升級對縫制設備的要求也將提高,對于縫制機械行業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自動化、多功能、省時省力的縫制設備需求加大,市場很大;中低檔縫制設備產品市場需求下降,中小縫制設備生產企業必將進行新一輪的競爭,行業結構調整加快。
服裝產業移師內地,我國縫制機械銷售市場也隨之轉移,銷售市場格局發生變化。 我國縫制機械銷售市場開始向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內地省份轉移,這種趨勢從去年年底開始,今年更加明朗。受沿海地區勞動力短缺、成本攀升、能源緊張影響,服裝生產企業開始移師內地,更為關鍵的是內地的當地政府給予一系列鼓勵政策,吸引投資。根據國家統計局規模以上企業統計數字顯示,2004年江西服裝產量同比增長84.1%,是全國服裝產量前十位地區中增長幅度最高的省份。
從產業環境看,人民幣小幅升值短期來講,對出口是不利的。直接損失,主要是來自企業應收賬款中的外幣應收款。其次,出口利潤下降。對于出口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價格上,而高附加值和核心技術缺失的企業來講,利潤率將下降更多。
由此看來,產品結構轉換將是今后工業縫紉機企業的主旋律。普通高速單針平縫機,中速平縫機將繼續處于銷量縮減狀態;先進機型年內增長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