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區域首家省級聯合產權交易所現身湖北省
湖北建設華中區域產權交易中心的努力,終于要見成效。
日前,湖北省省長辦公會議通過搭建"湖北科技產權交易平臺"的建議,議定組建中國光谷(武漢)聯合產權交易所(下稱湖北聯交所),整合湖北省和武漢市的產權交易機構和科技產權交易機構。
"目前,會議紀要已經形成,只待省長簽發,就可實施。"9月25日,湖北省政府的一位官員向本報記者透露。
"一次會議,有6位省長、12位廳級干部出席,可見湖北省政府對此次組建產權交易市場的重視,同時也表明'聯交所'的運作有相當大的難度。"湖北省國資委一名官員說。
據悉,湖北聯交所的組建工作有望在國慶黃金周后正式啟動。湖北將由此成為中部地區首家擁有"聯交所"的省份。
"聯交所"方案
據了解,目前湖北省內有近40家產權交易機構。而最具影響力的則是湖北省產權交易中心,該中心去年成交業務5898宗,成交金額43.6億元,涉及資產總額248.6億元,僅次于滬、京、津三家產權交易機構,位居全國第四。
在這次"聯交所"組建中,湖北省產權交易中心被委以重任。
據悉,"聯交所"的組建方案是以湖北省產權交易中心為依托,新建一個功能定位包括產權交易、技術交易、代辦股份轉讓、股權質押融資和上市培育,5大板塊的科技產權交易平臺。
此外,湖北省還將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涉訟資產等各類國有資產納入了"聯交所"的交易范疇,嚴禁場外交易。
相對于整合湖北省產權交易中心的輕松,其他產權交易機構的整合就顯得有些復雜。
"主要原因是這些機構的行政主管部門不同,交易機構的資產性質各異,各自為政,長期處于分割狀態。"國資委主任楊澤柱表示,對武漢市的機構應先整合后規范,先易后難,有些難題要慢慢解決。
湖北省國資委一位官員透露,今年4月,湖北省國資委召開專家課題會議,專題研究區域性產權市場建設,并形成了專家意見。
而這次會議的背景是,今年2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印發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綱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首次明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4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現已運作的主板和中小企業板市場;第二層次,是設計中的創業板市場;第三層次,是為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權轉讓服務的代辦系統;第四層次,是為其他非上市股份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和所有企業服務,方便企業并購的產權交易市場。
隨后,國家國資委根據該文件要求,對全國區域性產權市場進行了規劃,在全國新增5大區域產權交易市場,其一就是以湖北為中心的華中區域產權市場。
5月9日,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在一份題為《專家呼吁:盡快搭建科技交易平臺,推動武漢城市圈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建設》的內參專報件上作出重要批示。
8月28日,省長羅清泉主持召開省長辦公會議,決定以湖北省產權交易中心為依托,整合省內多家產權交易機構,由湖北省國資委、科技廳、武漢市國資委和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4家發起,投資設立一個融產權交易、兩高企業股權交易、技術交易和創業風險投資進退通道為一體的產權交易平臺。
而湖北省產權交易中心設在12個市州的分中心,也將移交聯交所管理。
羅清泉表示,將通過財政支持等方式,扶持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的建設。
據悉,湖北聯交所的注冊資本金為3000萬元,4家發起人都將采用現金出資。
事實上,近年來各地紛紛進行產權交易市場的同城整合和區域聯合,構建區域市場。
天津聯手北方16省市24家產權交易機構,設立北方產權交易共同市場;上海產權交易所聯合西至青海、東至福建的40家產權交易所,成立長江流域產權交易共同市場;北京則重組北京產權交易中心、中關村技術產權交易所,設立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北京產權交易所。
整合湖北省內產權產易機構、聯合周邊省份產權交易市場,共同打造以湖北"聯交所"為龍頭的華中區域性產權市場,則是湖北的心愿。
"湖北產權交易資源豐富,無論是在資金分布密度、金融機構分布密度、同業拆借資金量、有價證券交易量,還是交易的軟、硬設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過文俊認為,將湖北打造成為華中區域產權交易大市場,具有可操作性。
為了盡快完成省市產權交易市場的整合,湖北省將由省國資委牽頭,省政府金融辦、科技廳、監察廳、發改委、財政廳、工商局、湖北證監局、武漢市國資委和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等多個部門,共同成立"產權交易市場建設聯席會",負責協調湖北聯交所的建設。
按照湖北省的設想,"聯交所"組建完成進入正常營運后,除了充當湖北省科技產權交易平臺之外,還將建成武漢城市圈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并在此基礎上,發展與相鄰省份產權交易機構的協作關系,逐步促進華中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的形成,使湖北成為中部地區積聚多種資本的"聚寶盆"和"資金洼地"。(項俊平)
來源: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