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產業要切實領會產業調整振興規劃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月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紡織工業和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裝備制造業振興的大事,也是工程機械實現順勢發展的大事。
工程機械產業的興衰,與經濟周期緊密結合。隨著次貸危機的迅速擴張,中國工程機械也處于內外交困之中。產品銷售增幅明顯回落,2008年行業增長率在20%左右,增幅比2007年下降十幾個百分點。但是,工程機械本身的特點,又決定了它與政府宏觀調控政策配合的逆周期性。
在經濟擴張的時候,各種建設的蓬勃發展,為工程機械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外市場。但是在經濟緊縮時,國家將被迫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且相當部分國家投資將用于基礎建設上。而基礎建設與工程機械緊密聯系,將為工程機械提供豐厚的市場。
同時,在全球性的經濟緊縮中,鋼鐵等工程機械所需要的原材料成本也急劇下跌,這大大提高了工程機械的贏利空間。因此,只要工程機械企業解決了自身資金不足的問題,在經濟緊縮時充分利用國家的扶持政策,練好內功,是完全可能將一場危機轉變為養精蓄銳的大好時機,以飽滿的姿態迎接幾年后的經濟復蘇期的。
而要實現這一點,目前,就需要全行業切實領會國務院的產業規劃精神,以順勢推動行業發展。
工程機械屬于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吸納就業能力強,是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在已經出臺的《規劃》中,政府著重提出了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提高基礎配套件和基礎工藝水平、加快企業兼并重組三個大方向。由此可以初步判斷,在國家重點建設工程中,國產工程機械重大技術裝備將得到政策性扶持。相關政府部門將可能在重點建設工程中出臺扶持細則,而工程機械企業應主動關注國家重點建設工程,爭取在前期進入招標。
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以前主要注重于主要產品的自主研發,但對基礎配套件和基礎工藝水平重視不夠,由此形成了國內工程機械產業的“跛腳鴨”布局,在很多關鍵零部件上受制于人。《規劃》充分注意到了這點,要在中國形成產品線比較齊備的產業鏈布局。一方面,這要求政府采取科研資金扶持、賦稅政策支持等手段,將產業鏈完整地組合起來;另一方面,也要求企業配合甚至推動政府的產業鏈規劃,在技術改造投入上實現企業自有資金與政府資金的相互促進。
《規劃》提出了要加快裝備制造業企業兼并重組。在此問題上,政府可以出臺鼓勵企業兼并重組的優惠政策,也可以建立兼并重組的信息平臺,但要切實防止政府拉郎配,把彼此均無意向的企業拉在一起。而有實力的企業應充分利用經濟危機中資產價格低估的特點,發揮自己的既有優勢,尋求與自己產品線互補的企業,進行聯合或者兼并之,以獲得更大的規模效應。相關金融機構應當依據政府精神,為企業兼并提供相應的信貸支持。
以上內容,落實到具體企業,應把握住以下幾個要點,以尋找適合自身的機會。
首先,企業應關注煤礦與金屬礦采掘、天然氣管道輸送和液化儲運、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領域的重點工程,力爭獲得更大的市場。
其次,要完善企業內部管理,加強企業管理和職工培訓,完善產品標準體系。要充分利用增值稅轉型政策,利用新增中央投資中安排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資金,充分利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實行產學研結合的研發體系,推動企業技術進步。
最后,企業要充分利用國家對工程機械的進出口賦稅優惠政策、信貸優惠政策,促進相關產品的出口,擴大海外市場;積極促進關鍵技術和零部件的進口,以補充國內產業鏈之不足。
總之,國務院的這份產業規劃,切中了當前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發展的要害,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作為業內企業,充分領會《規劃》精神,利用好《規劃》提出的每一項措施,將有利于企業在經濟寒冬中實現脫胎換骨,變挑戰為機遇,從而推動全行業的技術水平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