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積極財政政策的最后一年?
如果把積極財政政策比喻為一輛行駛中的汽車,盡管這輛汽車現在還沒有停下來,但剎車燈已經亮了--剎車燈是一個重要的信號,這個信號就是2004年少發了300億元國債,
經濟學家的觀點空前一致
1998年以來,我國已經連續6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在推動經濟增長、抵御亞洲金融危機與全球經濟放緩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一輪較快增長周期,國內要求對積極財政政策進行相應調整的呼聲日高。人們常說,10個經濟學家有10個觀點,但記者注意到,在積極財政政策應相機逐步淡出這個問題上,經濟學家們的觀點卻達到了空前的一致。
在今年年初的第八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推出了2004年度中國資本市場研究報告,對2004年的財政政策進行了預測。中國人民大學岳樹民教授負責執筆該報告財政政策分析部分。他指出,2004年我國將會繼續實行積極財政,以鞏固和發展當前經濟發展的好勢頭,引導經濟平穩運行。但“作為積極財政政策代表的長期建設國債的資金規模、資金使用范圍以及資金使用的結構和重點,都要做一些調整和完善”,將要更加突出政府財政資金用于解決市場本身不能解決或解決不好的全局問題。
岳樹民認為,2004年我國依然會增發國債以保證政府投資的到位,但“國債的發行規模將會比2003年的國債規模有所減少,據估計減少的規模大約在200億~300億元左右”,這也是在今后若干年,退出以國債增發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種必然的選擇。岳樹民的這個預測是在2003年作出的,記者當時曾經不以為然;但到“兩會”召開后讀了溫總理的報告,記者深感岳樹民的預測達到了異乎尋常準確的程度。
與岳樹民相比較,首屆(2003)中國資本市場十大年度人物、北京邦和財富研究所所長韓志國教授說的就更直接一些。他認為,今年的經濟政策在發生悄悄的變化,積極財政政策正在做適時適度的調整,積極財政政策調整的結果就是靠投資拉動經濟的政策將要逐漸淡出。韓志國教授判斷,今年將是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最后一年,如果這個政策再長期搞下去,中國經濟就危險了。
伴生問題必須得到有效控制
經濟學家們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并非危言聳聽。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積極財政政策如果不淡出至少面臨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短期政策長期化。擴張性積極財政政策不可能長期執行下去,因為它只能是在民間需求不足時,特別是世界經濟發生較大動蕩時實施的一項短期政策。1998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初衷主要是出于應對金融危機考慮的,后來逐步演變成相對長期的政策,并已形成政策依賴。在近年GDP增長中,積極財政政策貢獻在2個百分點左右,積極財政政策淡出后,每年GDP增長可以減少2個百分點。
二是過度負債。自1998年以來,國債規模逐年增加(1998~1999年分別為1000億元、1100億元;以后每年均保持在1500億元),總額突破了8000億元,中國的經濟增長形成了對國債的高度依賴。幾年前,我國中央財政對債務的依存度就高達60%左右,而發達國家這一指標為10%,即使是赤字規模較大的發展中國家也僅為25%左右。我國已經連續6年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債務總規模已經居高不下,而且形成了舉新債還舊債的局面,進一步的財政刺激可能導致無效投資。曾有專家對日本經濟長期低迷進行研究,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債規模過大,其規模已超過GDP的130%。
三是積極財政政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國債發行很多,國家的投資項目增加;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民間資本的投資空間,對啟動民間投資有反作用。《中國金融新秩序》一書的作者、深圳海盛投資顧問公司總經理盛立軍告訴記者,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根本目標,應該看它是否把民間投資啟動起來。從這一角度看,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頭幾年,民間投資一直不夠活躍。目前我國有12萬億元民間資本存量,在新形勢下積極財政政策淡出有利于進一步啟動民間投資。
企業應密切關注宏觀環境變化
國資委研究中心的一位官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積極財政政策的支持方式也面臨進一步規范的問題,已經實行過的方式基本上是國家投資,國家同時給出項目、主要以國有企業為載體來實現的。這一方面既存在與WTO規則如何相符合的問題,也對社會投資帶來現實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變化,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先后經歷過5次調整:1998年,央行將存款準備金率由13%下調至8%;1999年,央行將存款準備金率由8%進一步下調至6%;2003年9月21日,央行將存款準備金率由6%調高至7%;2004年3月25日,央行決定從4月25日起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資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機構執行7.5%的存款準備金率;2004年4月12日,在作出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不到兩周的時間內,央行宣布自4月25日起將存款準備金率全面上調0.5個百分點。盡管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將直接收縮銀行信貸擴張速度,但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此次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并未一步到位,央行很有可能進一步實施大力度的緊縮政策。
專家指出,從2004年起積極財政政策相機淡出,表明宏觀經濟環境正在發生變化。以前我國經濟政策的目標指向是走出通縮,而今年是防止經濟大起大落。控制通脹、控制貨幣供應量與控制投資規模,是今年經濟政策指向的三個重點目標。目前已三管齊下:央行壓縮貸款,財政削減投資,發改委整頓項目。企業應該有清醒的認識,以免盲目投資,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