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惠州試水PPP解地方政府融資難
一直以來,地方政府都是基建投資的主力軍,但因43號文(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地方政府融資能力受限,不能在發行城投債和融資平臺貸款。
于是,鑒于單一的地方政府債渠道規模有限,今年5月以來,一份以“PPP”為關鍵詞的項目清單,在國內多省密集推出。
PPP模式,無疑正掀起我國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的一場變革,惠州也不例外。
各省頻推PPP示范項目
廣東發力生態發展區,惠州成試點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融資模式,在該模式下,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最近一個月,山東、河南、廣西、云南等6省集中推出一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范項目,可謂開啟了新一輪PPP的盛宴。
經粗略統計,6省共推出了321個示范項目,總投資金額超過7667億元,且項目主要集中在交通設施、市政工程、環保、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
來自廣發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34個省市中已有22個省份公布了PPP項目推介計劃,估算投資總額超過了3萬億元。
事實上,推廣PPP項目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任后,在不增加財政風險的情況下,為緩解地方政府融資難,保持基礎設施建設的持續運作所作的一項努力。
那么,在這3萬億的投資總額中,于惠州而言,又意味著什么?
日前,省發改委網站掛出消息稱,將在省生態功能區的公共設施建設領域,試點PPP模式,試點項目將“著重考慮與社會民生切實相關的PPP項目”,即主要為政府負有提供責任又適宜市場化運作的民生類項目。
值得關注的是,省發改委印發的《關于開展生態功能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試點的通知》中明確,試點范圍在生態發展區,且今年的重點在惠州、揭陽等欠發達革命老區。
2014年,國家和廣東省出臺了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政策,均提出采取PPP等多種方式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項目投資建設經營,實行和國有企業同樣的價格政策和政府補貼政策。
對于選擇在惠州、揭陽等欠發達革命老區進行試點,主要是鑒于在投資政策保障等方面,生態功能區的經濟基礎普遍表現薄弱。
同時,選擇在惠州試點,可為惠州民間資本投資提供全新渠道,尤其是對近年來存款余額持續增長的惠州來說,PPP模式有望成為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公共項目的一大趨勢。
民間資本競爭選擇
惠州3個污水處理項目落地招標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在我國并非新鮮事,而從政策層面提出PPP概念,則是近年來的事情。
對此次試點生態功能區的惠州,省發改委要求相關地區做好PPP項目儲備,并將建立項目庫,而列入項目庫的PPP項目,可得到優先支持。
同時,在PPP試點的合作伙伴選擇上,省發改委要求采用競爭選擇原則,對社會投資方以公開招標等競爭方式進行選擇。
查詢了解到,于惠州試點的生態功能區項目尚處入庫階段,不過,在國家發改委的PPP項目庫中,記者發現,惠州已有3個項目入庫并已完成了招投標。
5月25日,國家發改委在其官網首次公示了PPP項目庫,項目共計1043個,總投資1.97萬億元,廣東有16個項目入庫,其中,惠州的3個分別是惠州市梅湖水質凈化中心三期及配套管網工程、惠州市金山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及配套工程、惠東縣考洲洋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份PPP項目庫中,明確了梅湖、金山兩個項目采用BOT的模式操作,分別總投資為3.6632億元和3.6566億元,責任單位是惠州市環保局。
記者從惠州市環保局方面獲悉,上述兩個項目幾乎是與公示同期完成了前期招投標工作,并采用競爭選擇原則歷經了3次招投標,現處于公示階段。
相比之下,考洲洋二期工程則免去了招投標過程,原因在于一期項目已采用特許經營的模式,由一家污水處理公司投入經營運作,二期擴建項目的運作經營也已在此前的合同中注明,仍交由該污水處理公司。
不過,與惠州3個項目的快速落地不同,民生證券研究院日前發布的研究報告稱,《地方政府性存量債務清理處置辦法(征求意見稿)》2014年9月出臺后,34個省市區地方政府推出總額約1.6萬億元的PPP項目,但目前真正簽約的約為2100億元。若據此計算,實際簽約落地僅有13%。
對此,部分社會輿論認為,一些地方政府只是把PPP模式當作一種新的融資渠道來替代城投債等傳統融資方式,從而陷入了誤區。
“PPP是一種發展模式,側重于政府職能轉變,公共部門與社會的分工協作,提供科學高效的公共產品與服務,融資職能其實是次要的。”惠州市發改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PPP”是一個綜合概念,項目里提到的BOT、TOT等操作模式,惠州多年前就已在采用。今后,惠州的公共項目,也都考慮綜合采取PPP模式進行維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