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氣東送贏得科技攻關仗關鍵裝備加速國產化
川氣東送項目于8月31日正式投入商業運營,工程共創造62項新紀錄和高指標,其中創造世界紀錄5項,填補國內空白3項,創造國內紀錄13項,行業紀錄9項。中石化表示,取得這樣的成績和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強大動力,依靠高科技攻堅克難分不開。
面對世界級難題,中石化以“本質安全,優質高效”為目標,堅持科學態度,發揚創新精神,打造面向工程建設一線的科技創新機制,注重引進吸收、集成配套與規模化推廣結合,堅持自主攻關、先導試驗與國產化研究并重,打了一場科技攻關仗,一批科研成果形成于工程建設、服務于工程建設,科技創新的“推進器”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提出并實施“借鑒吸收、自主攻關、先導推進、整體集成”的創新模式,組成產學研三結合的優勢團隊,建立面向工程建設一線的創新機制,依托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集團公司“十條龍”攻關平臺,實施自主攻關。
對氣體鉆井等一批引進技術實現了消化吸收再創新,63項新技術先導性試驗成功實現規模化推廣應用,初步建立了川東北地區海相油氣成藏理論;形成了適應超深高酸性氣田規模開發要求的開發技術、物探勘查技術和鉆完井綜合配套技術等8大配套技術系列,為我國超深高酸性氣田規模勘探開發創新形成了安全、實用的技術體系,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通過反復研究論證,在川氣東送工程中確立了標準體系框架,制定了物探、鉆井、測錄井、試氣測試與投產作業、集輸工程、安全環保各專業共51項企業標準,在國內首次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指導“三高”(高壓、高產、高含硫)氣田勘探開發建設的工程技術標準體系,整體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為川東北大型高含硫氣田的建設提供了依據,開創了國內外建設大型高酸性氣田的技術先例。其中氣體鉆井技術、空氣鉆井條件下的錄井技術、PDC鉆頭鉆井條件下的錄井技術及含硫化氫條件下電纜測井作業等6項標準屬國際首創。
國產化研發是打破國外技術壁壘、保障工程建設、降低投資成本、推動我國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川氣東送工程建設中,中石化強化了關鍵裝備國產化研發。
高抗硫鎳基合金鋼油管國內尚處于研究階段,國際上僅有美國、日本、法國能夠生產,市場價格不菲且供貨周期較長,嚴重影響工程建設效率。面對這一局面,聯合國內多家石油管材生產企業,開展系列關鍵技術研究、工業性試制和第三方評估,取得了成功,整體提升了我國油井管產品的制造能力和技術水平,為后續大規格825套管的生產積累了經驗。形成了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新產品以及一批重大石油裝備、管材,有力地推動我國石油裝備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