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判斷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新變化
每逢月末月初,市場上總會充斥著對經濟數據的各種預測,有的預測還帶有明顯的傾向性,夸大經濟數據的好壞程度,導致一些關鍵經濟數據遭遇 “被預測”的尷尬情形。因此,如何避免經濟數據的“被預測”對經濟政策制定、經濟運行可能造成不利影響,這個問題很值得關注。
首先,不應孤立、簡單地分析一些經濟數據,而是應根據中國經濟自身特點來判斷當前經濟形勢。
2010年以來,經濟刺激政策效應開始減弱、歐債危機導致市場預期全球經濟復蘇脆弱等因素增加了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不確定性,有人據此推論,如果歐債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存在“二次探底”風險,那么中國經濟同樣存在這樣的風險。由此,導致市場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預判過于悲觀。
其實,目前全球經濟存在“二次探底”的概率已經相當低。這是因為,除了歐美國家受歐債危機影響較深外,澳大利亞、印度和俄羅斯等國雖說有影響,但它們的經濟增長要好于預期,這使得這些國家的宏觀政策(如加息等)所受影響較小。另外,歐美國家的部分關鍵經濟數據也在逐步改善。由此可見,當前全球經濟形勢與2008年時的糟糕情形不可同日而語,出現類似當時 “二次探底” 風險的概率微乎其微。同樣,當前中國經濟形勢也是如此,仍會沿著自身“調結構”的既定方向發展,未來經濟增長前景依然較為樂觀。
其次,判斷經濟形勢要努力做到理性、客觀。也就是說,對經濟形勢判斷切莫感情用事,既要防止“驚慌失措”又要阻止“矯枉過正”的過度解讀。
例如,在國家統計局公布6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之前,海外媒體對部分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中國6月份CPI年率將大幅上揚,達到3.3%,并創下近20個月來新高。無獨有偶,國內權威媒體對銀行、券商及高校幾十位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6月份CPI同比增長將達到3.27%,再次超過3%的警戒線。但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6月份CPI同比上漲2.9%,當月環比下降0.6%,降幅比上月擴大0.5個百分點。CPI的回落,超出了大部分業內專家的預測范圍。
其實,預測有很大不確定性是很正常的,但問題是如何避免過度主觀的預期與研判,如何避免由此對經濟政策的制定及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對此,我們不妨注意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是在把握當前經濟發展的環境、特點及變化趨勢基礎上,再對經濟形勢做合理判斷。例如,近幾個月來中國PMI指數連續小幅下降,這是否意味著經濟增長前景“堪憂”呢?其實,如果結合PMI指數已連續20個月位于50%以上看,經濟活動依然在擴張,因而經濟增長前景也較為樂觀。假定依據這個判斷制定經濟政策,將對實體經濟影響深遠。
二是基于經濟發展的目標、軌跡等基礎,再來準確判斷未來中國經濟形勢。例如,2009年開始啟動經濟刺激政策,但2010年后宏觀經濟政策轉向調結構方向,以應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和經濟內部存在的深層次矛盾。這樣,即便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定程度放緩,我們仍需堅定不移地做好調結構的工作,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三是對經濟形勢出現“轉折性”之類判斷一定要慎重。近年來,“拐點論”、加息周期等熱門詞語不斷出現在各類經濟預測中。但是,這類判斷的依據并不完整,也極易造成政策失誤。例如,沒有細致分析各項經濟先行指標(如貨幣信貸、投資和經濟增長等),卻還敢用雷人之語來描畫或判斷經濟發展前景,結果自然會偏離理性判斷。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日益擴大、經濟結構日趨復雜,需要妥善解決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一些突出矛盾,需要消除或避免經濟政策對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從而避免宏觀經濟的大起大落,這是當前宏觀調控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因而,要謹慎預期未來經濟形勢會出現什么“轉折性”之類判斷,以避免預定政策制定的“轉向”。鑒于此,未來中國經濟政策制定更應把握好政策的節奏與力度的調整與變化,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