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品原料步入戰略短缺期暗含國際炒作風險
在快速發展的紡織工業帶動下,中國棉花消費量直線上升,正成為國際棉花市場上的最大買家。專家指出,中國棉花資源已步入戰略短缺期,對外依存度逐年攀升,棉花市場暗含國際投機資本炒作“中國因素”的風險。
在中國棉花進口總量曲線圖上,呈現罕見的“旗桿型”上升線。2002年以前,中國棉花進口總量在20萬噸以下,2003年以后,棉花供求缺口越拉越大。據中國棉花協會預測,今年中國棉花需求缺口為370萬噸,進口數量將占全球棉花貿易總量的一半。
紡織工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年出口創匯額占中國商品出口創匯總額的五分之一。專家預測,在中國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期間,棉紡產能繼續保持增長的態勢將不可逆轉。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新聞發言人孫淮濱日前表示,在紡織品貿易摩擦不斷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同比增長22%,預計全年出口將超過1360億美元,增長幅度超過15%。
中國紡織業還擁有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中國工程院院士梅自強說,按照國際經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0美元至3000美元階段,是紡織工業的大發展時期。目前,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為11公斤,而發達國家為20-30公斤,雖然目前中國紡織企業產能已非常大,但發展空間同樣廣闊。
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專家毛樹春指出,據預測,“十一五”時期,中國棉紗產量將以年均8-10%的速率增長,帶動棉花需求年均增長10%。到“十一五”期末,即使棉花種植面積在現有的8000多萬畝的基礎上再增加1000萬畝,中國棉花年進口數量仍需達到450萬至550萬噸,方能實現產需的大致平衡,而此時的棉花對外依存度將攀升到36%至40%。對于強大的中國紡織工業而言,棉花資源已步入戰略短缺期。
一些專家指出,國際投機資本以“中國需求”為炒作題材,在相繼炒高大豆、石油、銅、白糖價格后,有可能正在部署棉花市場炒作。
鄭州商品交易所棉花問題專家姬廣坡說,2003年,國內棉花減產,出現較大的產需缺口,國際投機資本搶在中國采購棉花之前,于當年8月初在國際期貨市場上發動了一波漲幅達60%、持續三個月的逼空行情,而中國采購結束后,棉價大幅回落,導致國內涉棉企業損失慘重。
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郭明泉說,中國棉花對外依存度太高,一旦國際炒家操控市場,棉紡工業將面臨極大風險。
中國一些期貨市場分析師指出,目前工業品(如銅、原油、黃金等)期貨價格基本都較此前的歷史最高點翻番,而農產品價格相對漲幅較小,這使后市棉花等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可能性增大。中國棉花需求的剛性增長將為國際投機資本提供更多的機會,也會使他們對炒作棉花“中國因素”的興趣更濃。
中國政府已采取多種措施應對棉花市場可能出現的風險。2004年,中國開始建立棉花期貨交易市場,鼓勵涉棉企業充分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把“風險鎖進交易柜”里。今年以來,在面臨巨大棉花供應缺口的情況下,中國注意把握棉花進口節奏,避免大規模集中采購。同時,中國正在完善棉花儲備體系,并采取措施增加棉花面積并提高棉花單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