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集團計劃控股G五糧液插手G五糧液收購普什
五糧液整合普什 聯想集團覬覦
本報記者 向文件 四川宜賓報道
5月12日中午,在G五糧液(000858.SZ)2005年度股東大會后例行的便餐上,投資者杯中之物由去年的“五糧春”換成了“五糧液”,董事長王國春亦滿面紅光現身席間,不但對敬酒來者不拒,還繼續愉快地回答投資者提問,有問必答,心情甚好。
雖然2005年G五糧液的業績表現平平,凈利潤減少4.42%。但2006年一季度業績大增,主營業務收入27.3億元,凈利潤5.46億元,同比增長32.2%。完成股改后的G五糧液股價走勢更是再現藍籌王者風范,近期漲幅超過110%。
五糧液認購權證的表現更讓人驚訝,在上市后的23個交易日內價格漲了7倍,漲幅超過貴州茅臺在過去四年熊市中股價上漲約5倍的速度。
整合普什
“公司正在收購普什集團。”5月12日王國春稱,如果股東們都贊成,該收購估計兩個月內就可以完成。
王國春解釋了收購普什集團的三大理由:首先是可以大幅降低關聯交易;其次,五糧液生產規模大,而且白酒的銷售淡旺季明顯,任何一家非關聯企業都無法滿足五糧液的包裝需求;第三,五糧液是名酒,如果包裝材料由非關聯企業提供,被假冒的可能性會增加。
王國春的計劃是,通過募集資金,第一步收購普什集團49%的股權,最終目標是控股。對于收購普什集團的價格,王國春和五糧液第一大股東宜賓市國資公司董事長王子安都沒有對外透露。
普什集團是五糧液集團旗下的另一支柱企業,亦是G五糧液酒類產品包裝材料的最大供應商。2005年,G五糧液與普什集團之間的關聯交易超過10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同樣由王國春擔任董事長的普什集團,是一個多元化的公司,目前以生產塑料類產品為主,同時涉及模具制造、化工、建材、汽車零部件等。
截至2005年底,普什集團總資產38.41億元,凈資產7.46億元,凈利潤大約4億元。王國春認為,收購完成后,普什集團肯定會成為公司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業績預增20%
“2006年五糧液的業績增長幅度將達到20%,甚至可能達到30%。”王國春給與會的18家投資機構者一顆定心丸。
“業績將大幅增長,擬收購的普什集團雖然功不可沒,但主要還是來自主營業務的增長。”G五糧液高層稱。此外,五糧液還計劃收購五糧液集團其他已經培育成熟的產業,增加其盈利能力。
G五糧液之前的公告稱,其2006年度的經營計劃是銷售量、收入、凈利潤保持10%左右的增長。5月12日,王國春稱該數據有點保守。
5月10日,五糧液產品價格再次調整,低價位酒(出廠價10元以下)提價5%-60%。
去年五糧液的低價位酒銷售量超過10萬噸,但低價位酒一直虧損,僅2005年就虧損幾億元。王國春介紹,雖然低價位酒虧損較大,但不得不生產,一是為了環保,二是為了迅速優化窖池,增加高價位酒的產量。
王國春稱,五糧液目前有45萬噸的生產能力,今后高中價位酒將達到30萬噸。由于五糧液已先于其他公司完成產能投入,發展潛力將優于其他公司,有了這個生產能力和五糧液338.03億元的品牌價值支撐,五糧液將無可匹敵。
五糧液2006年調價方案公布后,多家研究機構隨即提高其盈利預測。不過,也有機構認為,其2006年動態市盈率已達到32倍,估值偏高,而且由于普什集團是多元化運作,G五糧液收購普什集團后自然也多元化,這對公司的影響很難評估。
有研究機構認為,G五糧液雖然銷量大,但“1+9+8”品牌戰略進展不是很順利,目前仍然有70多個品牌。而且,其異于其他公司的總經銷權對公司治理結構要求很高,相對于直銷模式,孰優孰劣還有待檢驗。
在5月12日的股東大會上,有機構投資者提出,五糧液目前的大股東是宜賓市國資公司,而五糧液集團屬于四川省國資委,五糧液的商標又屬于五糧液集團,五糧液集團的人事任免權又在四川省國資委,關系錯綜復雜,存在治理風險。還有,王國春今年已經59歲了。
聯想集團插足?
其實,G五糧液正在運作的收購普什集團計劃遇到了一個競爭對手。知情人士透露,聯想集團已經多次派人到四川談判,并向四川省政府打報告,希望收購普什集團。聯想集團還有個更大的夢想,就是進一步收購G五糧液大股東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并控股G五糧液。
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傳出四川省政府同意聯想集團收購計劃的消息。
業內人士分析,由于五糧液集團去年利潤達到24億元,占四川省國資委控制的48家大型國有企業總利潤47億元的50%強,四川省政府接受聯想集團控股G五糧液的可能性比較小,引為戰略投資者的可能性大些。
對于引起市場眾多爭論的五糧液集團的多元化之路,宜賓市政府自有打算。
4月20日下午,宜賓市委書記解洪到五糧液就如何實現五糧液的“十一五”規劃作專題調研。解洪在與王國春等交流后稱,希望五糧液集團進一步壯大主業,推進多元化經營。在多元化發展過程中,從市場的角度充分論證,找好戰略合作伙伴,找準發展的產品。希望五糧液集團拓寬思路,繼續高度重視資本市場,將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有機結合,最終實現集團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