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視點〗裝備中國:路還有多遠?
在剛剛結束的國務院振興裝備制造業(東北片)座談會上,記者了解到這樣一組數字:去年,我國進口的機械產品價值975.64億美元,創歷史最高紀錄。國內使用的光纖制造設備和60萬千瓦發電機的控制設備幾乎100%靠進口;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的85%、石油化工設備的80%、轎車制造設備和數控機床的70%也都是靠進口。
一方面是中國正在大踏步地走上工業化道路,另一方面是中國工業的發展受制于外國的裝備。一個沉重而又無法回避的話題擺在了面前:當我國有些企業已經雄心勃勃地喊出裝備世界的口號時,裝備中國--路還有多遠?
買不來的現代化
座談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回顧了中國重大裝備研制的發展歷史:
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在前蘇聯的援助下,建立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制造體系,由于長期的計劃經濟和對外封閉,我國的裝備工業雖然門類齊全,但產品陳舊、工藝技術落后、自主研發能力弱、更新換代慢。1978年改革開放后,我國一批重大工程開工建設,但所需要的裝備必須從國外全套引進。當時,國內的一些有識之士就大聲疾呼:買,是買不來現代化的。
1983年,國務院作出了抓緊研制重大技術裝備的決定。經過努力,我國的裝備制造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研制出一批重大裝備。
“九五”以來,特別是1998年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擴大內需政策以來,又一批新的、技術要求更高的重大工程開工建設,我國再次面臨必須大批進口成套設備的局面。國家有關部門重點組織了城市軌道交通裝備、大型船舶、500千伏直流輸變電設備、大型燃氣輪機等重大裝備的國產化工程。到2003年,多種重點裝備產品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全國裝備制造業總產值的增幅、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均有大幅提高。
大而不強是軟肋
既然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為什么國家還要大張旗鼓地提出振興裝備制造業呢?
在此次座談會上,曾培炎副總理指出,我國的裝備工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還不能適應當前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有規模缺實力、有速度缺效益、有體系缺研發、有單機缺成套,裝備工業的產品質量和檔次不高,自主開發能力薄弱,關鍵技術主要依靠國外。
座談會上,中科院及國家機械工業聯合會的許多專家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裝備工業大而不強。目前,我國裝備制造工業的規模已經在國際上排到第五位了,不少機械產品的總產量已居世界前列,但這些規模大的,都是一般加工能力和普通機械產品,真正能體現行業競爭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藝和重大技術裝備仍然比較薄弱。
這些年我國一直在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為什么總是趕不上人家呢?與會領導和專家一致認為,我國采取的是簡單的拿來主義,陷入了“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
有機遇但天上不會掉餡餅
必須加快重大裝備的國產化,成了政府和企業的共識。
如今,中國經濟進入了重化工業時代,對重大裝備的需求大量增加,裝備制造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有機遇,不等于天上掉餡餅。中國的裝備制造企業能在多大程度上分享這次市場機遇,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為,無論是企業內部還是外部環境,都存在著一些不利因素。從企業內部看,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的主力軍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其中多數歷史包袱沉重、社會負擔很重,許多企業雖然生產任務飽滿,但經濟效益低下,流動資金困難,脫困沒脫險。其根本原因在于體制和機制沒有發生根本的轉變。除了國有經濟比重過大,自主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合理,也是制約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我國的裝備工業中,一般加工能力和普通產品的產量,都是供過于求,或是產能過剩;真正能體現綜合國力或者國際競爭力的成套高、精、尖設備卻明顯不足,必須盡快加以調整。
從外部環境看,社會上對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國產裝備支持不夠。有些人認為,經濟已經全球化了,沒必要再提裝備國產化。因此,當前我國的裝備制造業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落實國產化依托工程難,一些用戶和部門以工程重要為由,不愿承擔采用國產設備的風險。二是突破國產化的首臺、首套難,有些工程項目以沒有市場業績為由,排斥國內制造企業,有的裝備長期拒絕國內制造企業投標,致使同類進口設備價格居高不下,甚至出現國產裝備可以打進國際市場,卻打不進國內市場的怪現象。另外,不平等的稅收政策也影響了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的積極性和競爭實力。
針對這些制約因素,曾培炎副總理在此次座談會上明確要求:要加快有利于裝備制造業振興的體制和機制創新;要提高裝備工業的自主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要調整裝備工業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要擴大對外開放,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要為裝備工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要加強對重大裝備國產化的組織協調,研究制定促進重大裝備國產化的政策和有關法規,調動生產企業和用戶兩方面的積極性,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壁壘,依托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推進重大技術裝備的國產化。當然,前提是我國的國產化產品要爭氣。